种植、光伏发电、旅游观光…… 菏泽采煤塌陷区治理有了“路线图
2016-06-29 09:37 来源:牡丹晚报
记者 武霈
日前,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菏泽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通过建立“边采边治、先治后采、防治并举、治用并重”的综合治理机制,逐步降低塌陷地增加速度,缩减现有塌陷地规模,力争到2020年,煤矿企业治理塌陷地达到100%,新增塌陷地实现同步治理。
我市采煤塌陷区面积3.16万亩
我市煤炭资源丰富,是鲁西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蕴藏面积36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目前,已探明巨野、单县、曹县三大煤田,预测总地质储量102.7亿吨,主要分布在郓城、巨野、单县、成武、曹县等。煤炭资源的开发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形成了较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
我市地处黄泛平原,表土层和煤层较厚,采煤沉降系数大,并且是高潜水位区,煤炭开采将会造成大面积土地塌陷,据预测,巨野矿区闭矿时将形成近百万亩的塌陷地,中、重度沉陷面积58.8万亩,占61.8%,塌陷深度普遍在4.8-7.2米,常年积水区面积将达60万亩。随着郓城煤矿、张集煤矿、万福煤矿等新建矿井的陆续投产,我市塌陷地面积也将会以较快速度增加。
截止到2015年10月份,我市已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面积3.16万亩,其中绝产区面积1.97万亩,减产区面积1.19万亩,已投入治理资金4.11亿元,治理完成塌陷地面积1.51万亩。根据辖区各煤矿企业的生产接续计划,预计“十三五”全市规划治理采煤塌陷地总规模为5.1万亩,预计恢复土地3.9万亩,治理水域1.2万亩,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将成为我市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对塌陷区进行分类治理
《方案》要求,根据采煤塌陷地现状、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实行农业复垦、生态复垦、产业复垦三类模式进行分类治理。对轻度塌陷区,采取“划方整平法”,通过削高填洼、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恢复农业耕种。对中度塌陷区,采取“挖深垫浅法”,通过挖鱼池筑台田,形成上粮下渔生产格局;对常年积水的重度塌陷区,采取“生态治理法”,通过围湖造岸、植树种草、建设生态湿地或平原水库等方式,恢复生态环境。对面积较大,包含轻度、中度、重度各种类型的复合型塌陷区,采取“产业治理法”,综合运用上述治理方法,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旅游观光等适宜产业,打造多元化的高效生态产业园区。
不仅如此,在塌陷区域的重点治理范围内,将培育治理三种示范片区。煤矿企业自行组织治理示范片区,以巨野矿区中部和单县矿区南部塌陷区为主,包括龙堌煤矿在巨野县境内,张集煤矿在单县境内的大部分塌陷地。治理模式主要是由煤矿企业出资,治理开发建设集农、林、牧、渔、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政府治理示范片区。以巨野矿区中部和南部塌陷区为主,包括赵楼煤矿在郓城、巨野县境内的大部分塌陷地和万福煤矿在巨野、成武县境内的大部分塌陷地。治理模式由煤矿企业负责塌陷地损失补偿,缴纳土地复垦费,由地方政府进行规划治理,打造“农-林-渔-禽-畜”综合经营模式和“种-养大循环”等生态农业修复模式。
社会资本治理示范片区。以巨野矿区北部塌陷区,包括郓城县彭庄煤矿、郭屯煤矿和郓城煤矿的部分塌陷地为主,重点推行“PPP”治理模式,打造郓城水浒文化生态旅游区。
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在塌陷区治理中,将通过重点治理项目来带动整体治理,如新巨龙公司100MW光伏发电一期工程、郓城彭湖湿地生态区项目、郭屯煤矿丁里长优质鱼养殖项目、彭庄煤矿小屯30MW光伏发电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