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故土,高秉涵一家七口回菏省亲
2016-07-05 09:38 来源:牡丹晚报

回乡祭祖、游览黄河、观赏牡丹……七月流火,高秉涵及其夫人、女儿、孙女、外孙女等一家七口回菏省亲。“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我的故乡是山东菏泽。”情系桑梓,心系家国,高秉涵说,菏泽是他永远的眷恋,是他不了的情缘。
牡丹晚报记者 姜培军
一炷清香寄哀思
眷眷亲情,焚尽一世相思。7月4日,81岁的高秉涵携妻将女跨越台湾海峡回到家乡,焚香祭酒,缅怀自己的父母。
“爹,娘,春生来看你们了!”当日上午,在菏泽高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西一处墓地前,高秉涵认真地摆放供品、上香、烧纸。高秉涵一家七口是于7月3日18时30分许抵达济南遥墙机场的。由于天气原因,这趟原定于14时40分抵达的航班先是备降青岛,几经辗转后到达济南。尽管比原定时间晚到了近4个小时,他仍坚持立即赶回菏泽老家。
悲莫悲兮生别离。“68年前,我在父亲的坟前磕下三个头后离开菏泽。”高秉涵回忆,1948年农历八月初六凌晨,母亲带着不满13岁的高秉涵告别祖坟,离开菏泽。告别家乡的亲人,高秉涵随着逃亡的国民党官兵一路流落到台湾。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当兵、做法官、干律师,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台湾成家立业。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高度浓缩、完美代言游子与母亲骨肉亲情的诗句,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游子,使他们牢记生养自己的亲人和故土。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991年5月高秉涵回到故乡。这个十三岁离家、年过花甲的老人,最终站在了父母的墓前。
高秉涵一生充满孝心,他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便是没有在父母膝前尽孝。他时常为对父母“生未奉养,老未送终”而深深遗憾。“哥,你回来了。”“我们很想你。”听说高秉涵回乡祭祖,乡亲们都聚集在村头等候,并陪伴他一起去祭奠父母。祭奠前,高秉涵用颤抖的双手一遍遍擦去墓碑上面的灰尘,随之显现出他母亲宋书玉的名字。37年前,高秉涵寄往大陆的第一封信就是给母亲的。那是1979年8月,他利用前往西班牙出席学术会议之机,写了封家信,信的地址和收信人是“山东菏泽,西北35里路,小高庄,宋书玉。”遗憾的是,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前,宋书玉已经去世。第二年,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他的大姐高秉洁在信中说:“母亲是睁着眼睛走的,她虽然睁着眼睛,但始终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
此生最浓思乡情
一枚红杏、一块西瓜、一方石碑、一根豆苗,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牵扯着高秉涵的心,丝丝缕缕,魂牵梦绕。
“这是不是大豆苗,我看非常像大豆。”高秉涵走到一块大豆地前,弯腰查看了一番,随后询问乡亲,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用手轻轻触摸了一下,如同照料自己的孩子。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当年离开家乡时,由于年龄小,我不知道‘孝’为何物,等我从台湾回来父母都已去世。父母面前不能尽孝,我就把孝心献给菏泽。”高秉涵说。1995年2月12日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后,高秉涵每年带团返回大陆,往来奔波,异常辛苦。最初几年里,妻子石慧丽和三个孩子对此不太理解,曾经劝说甚至阻止过他,但都无济于事。后来通过不断了解,特别是1998年后,石慧丽和长子高士玮先后随高秉涵返回大陆,才理解了故乡在高秉涵心目中的地位。从此以后,高秉涵再回大陆,一家人都非常支持。在从高孙庄村去祭奠父母的路上,高秉涵在一株香椿树前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台湾也有香椿树,但那里的香椿没有菏泽的好吃,我的太太因此常常说我对台湾‘有偏见’。”说到这儿,高秉涵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其实,不光是菏泽的香椿好吃,在高秉涵看来,菏泽的姑娘最漂亮,菏泽的孩子也最可爱。
“人可以选择居住之地,但无法选择生命之源,对家的思念如同一棵树,日日生长,年年发芽。它的根已经深深扎进我的血管里,它似乎又长出我的躯体之外,它的枝枝叶叶时常拍打着我喊:回家,回家!”高秉涵说。
“故乡是我的生命源头,故乡是我的心灵归宿。”在离开高孙庄村的时候,高秉涵对送别的乡亲深情地说。
犹恐不见九州同
近年来,高秉涵每年至少要来大陆两次,一次是春天,一次是秋天。春天是作为儿子,回来祭奠自己的父母;而秋天,则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到曲阜参加祭孔大典。
祭祖的路上,高秉涵不时停下来招呼身边的几个孩子。与以往单独回菏泽不同的是,高秉涵这次是带着夫人石慧丽、女儿高士珮、两个孙女和两个外孙女一起回来的。未来几天,一家人将跟随高秉涵开启别样的寻根之旅。
“生在鲁国曹州城,流落台岛苦读经。天涯断肠逾甲子,犹恐不见九州同。”在牡丹区档案馆三楼陈列馆北墙壁,悬挂着一张高秉涵的照片,上面写有这样四句诗。高秉涵深情地说,这次返乡特意带着孙女和外孙女,就是为了让从小在台湾长大的孩子们认祖归宗、正本清源,让孩子们了解家乡、了解祖国。在高秉涵的心目中,所有参与分裂祖国的人他都反对。“‘大一统’理念深植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唯恐在有生之年,犹如南宋诗人陆游,会感受到‘但悲不见九州同’之憾,所以我要及时表达自己的心声。”高秉涵那充满沧桑之感的悲怆心声,再确切不过地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当天同行的孙女中,有一个女孩叫高佑菏,上小学六年级。爱家乡,爱祖国,高秉涵特意为孙女起名“佑菏”。“菏”,那是一个在儿媳看来“太不好念”、办理户籍的工作人员甚至从来没见过的字。但老人坚持,这就是孙女不可替代的名字。“天佑菏泽,天佑菏泽。”他喃喃地念道。
黄河是母亲河,菏泽牡丹甲天下,郓城是好汉之乡,曲阜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接下来的几天中,高秉涵一家七口将游览黄河、观赏曹州牡丹园四季温室中的牡丹、游览郓城水浒好汉城和曲阜三孔。据了解,为了加深下一代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理解,从台湾启程前,每个孩子都读了施耐庵的《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