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纪念:汶川地震8周年

2016-05-12 10:32 来源: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8年了,但历史的记忆并没有褪色。在抗震救灾期间,出现了很多知名新闻人物,有的带给我们无限感动,有的则备受争议,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都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2008.5.12—2016.5.12,八年,时光穿越灾难,见证重生。“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8年了,但历史的记忆并没有褪色。在抗震救灾期间,出现了很多知名新闻人物,有的带给我们无限感动,有的则备受争议,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都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叶志平:最牛校长

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从1997年起多次将学校一栋没有验收的教学楼加固,2005年起,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汶川大地震前,叶志平刚花40多万加固教学楼。地震发生时,全校两千多名师生按照平时的演习仅用1分36秒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伤亡。叶志平因此被网友称为“最牛校长”。

2011年,叶志平因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当时在病房里的同事说:“叶校长什么都防到了,就是没有防到自己的身体。”

“范跑跑”:依然在教书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范美忠

范美忠大概是汶川地震事件里最受争议的人。这位出身农村、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毕业后选择了在四川都江堰光亚中学教书。在地震发生时,他不顾学生的安危,第一个逃出教室。但真正引发争议的是,他在地震十日后,在天涯论坛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 "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称:“我是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

范美忠因此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不仅他被网友戏称为“范跑跑”,还面临着要被学校开除、丢失饭碗的压力。不过,最终他还是留在了光亚学校教书,直到2011年1月辞职,此时距离他进入这所学校工作已有十年了。据了解,现在的范美忠供职于华德福高中,并在撰写《庄子解读》。在饱受争议、思想痛苦的锤炼之后,范美忠和当年一样,依然我行我素。

林浩:从小英雄到小演员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林浩与姚明

林浩大概是汶川地震里涌现的最有名的“小英雄”了。当年,只有8岁的林浩在地震废墟里为同学们鼓舞士气,并安慰哭泣的女同学。他爬出废墟后,没有离开,两次返回废墟背出两名昏迷的同学。再次返回时,楼板垮塌,把他压在下面,被老师拉出来。因地震英勇表现,他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荣誉称号。

等待林浩的荣誉还远不只这些。此后,林浩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国旗手,与姚明一起出现在世界媒体的聚光灯下。2011年1月,作为59位杰出华人中唯一儿童,林浩亮相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林浩

据了解,一年前,林浩放弃就读普通高中,选择在成都的一所艺术类学校就读。林浩也已经在多部电影电视剧中,饰演了一些角色,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是他现在的梦想。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长大后的林浩

雷楚年:从小英雄到诈骗犯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雷楚年在抗震救灾报告会上

同样是知名的“小英雄”,雷楚年的命运轨迹和林浩刚好相反。汶川地震时,他是一名彭州的15岁的初中生,在地震中勇救7名同学。其后,荣誉和光环随之而来,他与林浩等一起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他也因此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受审时的雷楚年

少年成名,给雷楚年带来的不是前进的鼓舞,反而逐渐毁掉了他。2014年,沉寂在舆论中多年的雷楚年突然再次登上媒体头条,但这次并非光彩之事。他涉诈骗46万元,或获刑10年以上。原来,成名后的雷楚年“走哪儿都是英雄”,经常逃课,不爱读书,常与社会上的人来往,大手大脚花钱,有时候泡吧一夜花费数千,他声称能帮人找空姐工作、就读重点中学、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21人共46.3万元。

“可乐男孩”: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工作

还记得地震废墟上那个要可乐喝的男孩吗?2008年5月15日,被困在废墟下的高二学生薛枭获救后说:“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一年后,薛枭被免试保送上海财经大学,就读金融与经济专业。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可乐男孩

2013年,大学毕业的薛枭进入可口可乐成都分公司工作,据了解,他被公司安排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用他的形象更好地宣传公益,也是对社会的回报。

郎峥:“敬礼娃娃”健康成长

2008年,才3岁的郎峥在汶川大地震里经历了人生最痛苦的时刻,但他在被救援人员从废墟里抬出来的时候,满脸伤痕的他却不忘给解放军叔叔敬礼。郎峥的这个细节动作感动了国人,他也被称为“敬礼娃娃”。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敬礼娃娃”

据了解,郎峥已经从地震的阴影里逐渐走出,现正在绵阳东辰寄宿制小学读书。在2013年芦山地震的时候,郎峥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

邓清清:“读书女孩”放弃读书了

汶川地震后,有个女孩在废墟下依然坚持读书,这个场景当时令无数人动容。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就是邓清清,当时她打着手电在废墟下读书,但是,她的人生命运却没有按照自己的理想、大家的预期走下去。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2011年,这个才18岁的女孩退学了。汶川地震后,邓清清接到双流某国家级重点中学的邀请入学就读,且学费生活费全免,但这竟然是她学习“噩梦”的开始。不到两个月,数学、英语课程便让她吃不消了,她只好回到家乡蓥华镇的普通初中。两年后,初中毕业的她放弃了读高中,进入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

 

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邓清清放弃了继续求学,令人无限惋惜

然而,中专里的数学、化学课程依然让她感到困难。尽管邓清清学的是动画制作,但美术功底缺乏的她依然感到跟不上班,而且“学不到东西”。不到半年,她就从什邡职专退学了。邓清清最终放弃了读书,其命运令人无限唏嘘。

那一年,汶川记忆

 

汶川记忆1 

 

汶川记忆1

 

汶川记忆2 

 

汶川记忆2

 

汶川记忆3 

 

汶川记忆3

 

汶川记忆4 

 

汶川记忆4

 

汶川记忆5 

 

汶川记忆5

 

汶川记忆6 

 

汶川记忆6

 

汶川记忆7 

 

汶川记忆7

 

汶川记忆8 

 

汶川记忆8

 

汶川记忆9 

 

汶川记忆9

地震知识小百科:关于地震监测预报那些事儿

近期地震形势如何?

今年1至4月,我国大陆先后发生黑龙江林口6.4级深源地震,西藏安多5.3级和新疆轮台5.3级,青海门源6.4级和新疆新源5.0级等4次浅源地震,共5次5级以上地震。

当前地震形势如何?9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就此问题做出解答。

潘怀文介绍说,近1个半月以来,在苏门答腊、阿富汗、缅甸、日本九州和厄瓜多尔,共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特别是在8天之内连续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这种活动频率已经超过了1900年以来全球每年发生18次7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活动频率。

从目前地震活动来看,自2004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尤其是8.5级以上大震频发,类似于上世纪前半叶的地震活动特点。科学家研究认为,从全球角度来看,这种全球强震频发的格局还将持续。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大陆及西部边境附近100千米范围内自2001年以来已发生1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3次8级地震,也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

“这些地震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西两端及环太平洋地震带,显示我国周边动力作用增强。”潘怀文说,必须指出的是,一个地区是否发生地震,主要取决于本地区是否具备发生地震的条件,周边环境只起到应力触发或扰动作用。

地震预测仍是未解难题?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下深处,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确定地震发生在哪儿,震级多大?

中国地震局的研究人员介绍,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而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由于传播速度不同,纵波总是先到地面,横波后到。传统的地震定位法是使用基于地震体波进行定位的。

“地震台站能够准确监测到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知道了这个时间差和地震体波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单个地震台站到震源的距离。”潘怀文说,以单个地震台站所在位置为圆心、这个距离为半径,可以画出圆周;多个地震台站画出的多个圆周交会的地方,就是震中。

当前我国地震监测能力如何?据了解,我国现有32个区域级测震台网中心和1个国家级测震台网中心,实时汇集和处理近1100个观测台站的资料。对于国内地区整体监测能力下限达到3.0级,人口密集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等重点区域达到1.5级甚至1级以下。

网上经常有根据种种观测和迹象来预测强震先兆的说法,地震到底能否被预测?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探索,但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的科学难题。

“目前,我们的地震预测科学水平总体较低。”潘怀文说,具体来看,十年尺度的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中期预报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预测的准确率约30%;短期和临震预报更为困难。

为减轻地震灾害,一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是指在大地震已经发生之后,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警报信息。

潘怀文说,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秒,地震死亡人数将减少25%;预警时间5秒,则能减少80%的死亡人数。

据了解,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预警作为目前地震灾害防御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逐步走向公众视野。2015年启动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标志着中国地震监测预警的新时代到来。(国搜报道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等报道)

上一篇:菲律宾新总统不敢住总统府 称“有鬼”

下一篇:上海迪士尼运营测试 一日游最低花费2600元

无线菏泽

菏泽报业传媒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