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攻坚战创造我军光辉战例 一个纵队单独歼敌一个旅
2021-04-23 09:31 来源:网络整理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
汹涌澎湃的黄河,像一条蜿蜒的巨蟒,横亘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上,在朦胧的月光下滚滚向东流去。
1947年6月中旬的一天,在冀鲁豫黄河北岸的一处黄泥坯墙的三间民房里,刘伯承和邓小平正在这个简陋的司令部内,时而商讨一些重要问题,时而翻阅一些重要文件,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一场足以影响中国人民命运的大战而精心谋划。
1946年6月—1947年6月,解放战争第一年,全国战局即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年来,各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已经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97个旅,使敌人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降为370万。其正规军队从200万减为150万,能用于进行战略性机动的仅40个旅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发展到195万,其中正规军发展到100万以上,战略机动兵力已优于敌人。
当时的战争形势是,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被迫改为“重点进攻”,将进攻的重点置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蒋介石为了保障他的重点进攻,阻止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支援山东战场,全部堵死花园口黄河决口,将黄河水引入故道,构成从晋南风陵到鲁中济南约1000公里正面的所谓“黄河防线”,号称可抵得上40万大军。这就是蒋介石所谓的“黄河战略”,企图以此阻挡解放军南进,利用黄河从陕北到山东所构成的“乙”字形防线,将华北解放军聚歼于“乙”字形弧内的华北平原。刘伯承和邓小平形象地比喻:“敌人摆的阵势是两头粗,中间细,像一只哑铃。”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英明决断,不等将敌人的重点进攻完全粉碎,就做出了跃进大别山、经略中原这一伟大战略决策,并进行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周密部署。三军配合是: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首先在敌人守备薄弱和要害部位的鲁西南地区,实行中央突破,跨越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打开挺进中原的前门和通道,随即直趋大别山;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右后一军,自晋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两翼钳制是: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吸引进攻陕北之敌北调;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人引向海边,并以华东野战军一部向敌泰安至临城之线出击,配合鲁西南战役。
在整个战略决策中,刘邓大军担负着战略突击的任务。而实施中央突破,打开挺进中原前门和通道的鲁西南战役,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顺利地揭开进攻的序幕,以致关系到整个战略进攻胜败的一场关键性作战。如何彻底粉碎蒋介石的“黄河战略”,胜利突破黄河天险,成为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在鲁西南战役前夜,刘伯承、邓小平深知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艰险,他们在军事、思想、物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缜密的准备。
经过周密的准备后,1947年6月30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从张秋镇至临濮集300华里宽正面上,发起渡河作战,以偷袭和强渡相结合的战术,一举突破敌人的黄河防线,拉开了鲁西南战役的序幕。刘邓大军的这一壮举,大大震动了南京国民党军事统帅部。国民党陆军总部的高官连连惊叹:“余日来最担心之情况,今竟出现矣!”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惊叫:中国发生了“六卅事件”。
蒋介石看到黄河防线已被我军突破,华东野战军主力又在津浦线上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开始感到他在山东战场的左翼及后方,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挽救鲁西南的危局,蒋介石匆忙飞抵开封,调集重兵分东西两路钳击我军主力,妄图将我刘邓大军围歼于黄河、运河的三角地带,或将我军逐回黄河以北地区,确保陇海路及徐州、开封两大军事基地的安全。
敌人这一着,早在刘伯承、邓小平预料之中。为开辟战场,打开和后方的交通,为千里跃进大别山扫清道路,他们制订了“攻其一点(郓城),诱其来援(金乡),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战术方针,决心首先歼灭郓城、定陶、曹县之敌,尔后集中主力于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军王敬久集团。
定陶守敌是“御林军”一五三旅,全旅4000余人,属于整编第六十三师建制,原系广东省陈济堂的老部队。蒋介石1946年在庐山避暑时,该旅就负责庐山的守卫。1947年5月,因山东战局吃紧,该部奉调入鲁,准备到鲁中的津沪铁路沿线布防,因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又奉命调到鲁西南,于7月2日进占定陶城。
定陶能否啃下,关系到战役的全局。派麾下的哪些部队去战定陶呢,刘伯承邓小平全面考虑了一下,将目光不约而同地又盯向了六纵。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都是智勇双全的指挥员,其麾下的第十六旅旅长尤太中、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都是虎将,闻名全军的杀敌英雄王克勤也来自这支部队,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曾专门刊登《广泛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该纵一向攻必克、守必坚、战必胜,国民党军队中一度流传着“找刘邓,看六纵”的说法,相信他们这一次一定能够马到成功。
“我们真有福气呀,年年啃‘桃(陶)”
7月4日深夜,夏风习习,夜色朦胧,刘邓大军六纵的近万名健儿,借着夜色的掩护,由北向南行进在开往定陶的大道上。
六纵政委杜义德骑在一匹枣红色高头大马上,走在队伍的中间,随着马蹄发出有节奏的“得……得……”之声,他的思绪不禁又回到白天——
下午4点,杜义德忽然接到刘邓首长让他去野战军司令部接受战斗命令的通知,他匆忙赶去,看到刘邓首长的面色都很凝重。接受命令后,他陡感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因为六纵司令员王近山在豫北战役中负伤住进医院,他现在是军政两副担子一肩挑。
另外,刘邓首长将全歼定陶守敌的任务交给他们这一个纵队,解放军过去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消灭一个连的敌人,往往要集中四五个连的兵力,俗话说双手难敌四拳,敌人在我军的绝对优势兵力面前,想不覆灭都难。他们这次面对的是定陶守军一个旅,而刘邓大军在过去还没有过一个纵队全歼敌人一个正规旅的先例,何况敌人还有定陶高大坚实的城墙作掩护。但此时鲁西南大战正酣,需要用兵的地方多着呢,不然刘邓首长也不会将这个艰巨任务单独交给他们这一个纵队。
望着刘邓首长信任和期待的眼神,杜义德的回答铿锵有力:“请司令员和政委放心,我们一定打好这一仗!”
此时此刻,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六纵的先头部队——十八旅的旅长肖永银和政委李震。
“看来,我们真有福气呀!年年啃‘桃(陶)。”肖永银开玩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