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莉: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践行者
2021-05-17 09:31 来源:网络整理
朱文莉创造性地开展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把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创建了“单州乐善”爱心助残公益文化品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心助残志愿服务队,凝聚了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强大合力,单县残疾人联合会荣获了2019年度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她个人也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5月,单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5月7日,记者站在单县重度残疾人“四护一保”照护服务质量监管平台前,看到实施服务信息在电子屏上显示,其中正在接受服务人数379人,具体到每个村庄每个残疾人。还有当日完成服务总数、回访满意度、护理人员排名等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
目前这个系统运行了279天,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单县1070名脱贫享受政策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是朱文莉辛勤付出的汗水和泪水。
朱文莉2019年1月走马上任单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她深入调研,走进残疾人的生活,她勇担使命,托起残疾人的希望,她创新建立了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日间照护、居家照护、社会化照护和医疗保障“四护一保”照护服务工作机制,特别是居家照护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月三次上门为残疾人提供洗头、理发、洗澡等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及心理疏导等服务,受到残疾人家庭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及赞誉,实现了贫困残疾人的高质量脱贫、稳定脱贫。
5月7日,记者来到单县终兴镇终兴村二级重度残疾人42岁的李仁君家中,看到“四护一保”照护服务队员张云菊等4人正在开展洗头、理发、量血压等居家服务。张云菊说:“开始服务的时候李仁君身体不好,就在床上为其洗头,理发。”李仁君的父亲说:“儿子是车祸导致的残疾,犯病的时候大小便失禁,开始不让服务队员服务,现在天天盼他们来。我和老伴年纪大了,身体都不好,由政府派人照顾他,俺死了也放心了。”说着,老人用衣角擦了下眼泪。
服务队像流动在乡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天巡回为这里的重度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居家照护服务,实现了服务一人、温暖一家、感动一村的良好社会效果。
“在迎接建党百年之际,残疾人在党的各项惠残政策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下,实现了全面脱贫。但是因为自身的不方便,生活中仍面临很多困境,也是最容易返贫的群体,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在就业培训、康复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面,持续织密各项兜底保障网,确保残疾人家庭收入稳中有升、不返贫,另一方面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涉及到脱贫后的脱困问题,这方面从去年以来,我们创新建立了贫困重度残疾人‘四护一保’照护服务工作机制。”朱文莉说。
单县残联采用集中理论培训+基地实习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为236名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吴月旦是众多参加培训的受益者之一。2020年元旦前夕,单县残联举办了“乐善助残 情满单州”文艺汇演,轮椅女孩吴月旦一首《祖国你好》打动全场。两年前吴月旦参加单县残联组织的电商培训掌握一技之长。2019年,吴月旦有了自己的店铺,渐渐地生意红火起来,当初一起参加残联培训的小伙伴也有了自己的店铺。在县残联的帮助、指导下,他们共同成立了电商基地,吴月旦是高老家乡众志电商基地的成员之一,电商基地中还有十几名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在高老家乡残疾人专职干事的带领下抱团创业,去年电商基地又举办了直播带货培训班,组建了残疾人直播团队。如今,吴月旦从一名靠政府救济的残疾人变成了有自己事业的阳光女孩,在朱文莉的鼓励、支持、帮助下,单县很多残疾女孩像吴月旦一样变得爱唱歌、爱生活。
单县残联积极开拓创新残疾人职业培训新模式,采用集中理论培训+基地实习方式,特别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玉龙飞针疗法”传承人孙桂芬老师为70余名残疾人开展了推拿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孙老师授课生动形象、耐心细致,受到残疾学员的一致好评,单县残联组织残疾人深入基地、店铺实习,让残疾学员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过程中让残疾学员的按摩水平更加精进。同时,单县残联高度关注残疾人培训实效,在每次培训前充分调研残疾人自身需求及当下市场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培训项目,同时高度重视推拿按摩培训后残疾人的就业、创业情况,工作人员电话回访、不间断反馈、持续跟踪联系培训残疾学员,为残疾人排忧解难,确保技能培训工作不流于形式,所培训的残疾学员大部分已实现了就业、创业,为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添上一双翅膀。
朱文莉把获得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金3万元捐出,作为残疾人创业就业基金。如创业需5000元,基金扶持3000元,创业成功再还到基金里,成为爱心永远的传递。2021年4月,创建“单州乐善”爱心助残公益文化品牌。
朱文莉表示,在下步工作中,以“单州乐善”助残公益品牌建设为抓手,以今年省残联提倡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建成3个“如康家园”,进一步让残联的服务下沉,让残疾人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不掉队,时刻引领残疾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文/图 记者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