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红色摇篮
2021-06-08 09:46 来源:网络整理
1940年底,湖西抗日根据地,湖西专署决定创建一所抗大式的湖西抗日中学,并于1941年3月12日在单县石破楼村举行了开学典礼。从1941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湖西抗日中学共招收八届学生,为湖西乃至全国培养了近千名德才兼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优秀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强大的教师队伍
湖西专署对抗日中学十分重视,为学校配备了强大的校领导和教师队伍。
湖西专署专员李贞乾兼任校长。李贞乾牺牲后,专署文教科长杨经元担任校长,并兼任数学课教师。他曾任济宁联立乡师校长,以深厚的学业功底和独树一帜的教学艺术被称为“杨代数”。冀鲁豫专署第三副专员刘专斋担任副校长,他是苏北地区有名的教育家,并教授语文课。八路军五县大队政治处主任朱煜如,是位身经百战的老英雄,其担任副校长兼教政治课。北大毕业,曾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来湖西任苏鲁豫边区党委秘书长的赵勉仅任副校长兼教政治课。陕北公学毕业,随八路军主力部队到湖西工作的郭怀信担任教导主任。还有北大毕业的聂卜吾,曾和邓恩铭一起坐过监狱,和刘少奇一起在满洲省委工作,在湖西中学担任历史课。
这强大的校领导和教师队伍为办好湖西中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简陋的办学条件
湖西抗日中学成立于抗日战争的最艰难时期,湖西抗日根据地又处在日本侵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抗日中学的办学条件是极其艰苦的。
没有教室,一年四季在野外上课;没有宿舍,寄宿在老百姓家里;没有课本,老师自己编;居无定所,背包当板凳,膝盖当书桌。
一位老人在回忆中这样写道:“在村子的广场上课,同学们席地而坐,几十双眼睛看前方用一扇门架起来的黑板,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并随时记着笔记。有趣的是,我们的课桌就是自己的膝盖,笔记本和讲义都放在膝盖上。白天不下雨,课堂就设在树荫下,冬天就设在能挡风的地方。”
由于湖西抗日根据地处在日本侵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生活极其艰苦,吃糠咽菜是常事。而且到了青黄不接季节,就连糠菜也难维持。但大家咬紧牙关,坚信困难一定能过去,胜利一定会到来。师生们就这样靠着坚定的意志和革命信仰,坚持上课,坚持学习。
艰难的授课环境
由于湖西抗日根据地处在日本侵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不时会遭到“清剿”,湖西抗日中学的办学环境是极其残酷的。日军一“清剿”,在野外上课也就不能坚持了,只能跳出包围,坚持游击上课。
一位叫李俭的老人回忆说:夜里行军,不敢走大路,摸黑走小路,不能有声响,不能有亮光,不能掉队,还要背着书包、背包、米袋、枪支子弹。前半夜还好,后半夜睏得眼皮都睁不开,都是半睡半醒地跟着走。一次夜里行军,下起瓢泼大雨,一些小同学和女同学体力不支,一次次滑倒在水里,爬起来再继续走,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就接过小同学和女同学的背包,大家相互扶持着前行。
面对敌人的铁壁合围,有时这样的游击式学习也难维持,学校被迫采取分散式教学。学校分散在三个县,相隔30多公里,学生吃住在老百姓家,老师巡回到各村上课,路上要穿过敌人的碉堡和封锁沟,时时都有生命危险。
1944年2月,敌情越来越紧张,为缩小目标,又采取了化整为零,让学生分住在老百姓家里,在老百姓的掩护下进行自学。
1947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山东,学校无法在当地立足,湖西抗日中学也随着专署机关北撤,三次北渡黄河,冬季时学生手拉手徒步过黄河。就在这样极其残酷的环境中,学校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了下来。
特殊的办学模式
湖西抗日中学为了适应当时的抗日环境,采取了特殊的办学模式,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生,课下就是战士,就是工作队员。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打仗,一边学理论,一边参加社会实践,取得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双丰收。
1943年,湖西抗日中学随专署机关游击到巨野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师生参加当地麦收工作,地点是日伪据点南鲁的敌占区。那时在敌占区搞麦收,就是在跟敌人抢麦收,经常与敌人遭遇,常常是一边打仗,一边收麦,紧张而又危险。湖西抗日中学历经半个月与敌人周旋,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第二次是到达金乡县时,上级抽调湖西抗日中学部分年龄大的同学参加嘉祥县麦收。学校让魏以伦同学带领50余位同学,连夜赶到嘉祥。由于战线拉得太长,遭到敌人骑兵突然袭击,因寡不敌众,朱增荣、李敬峰两位同学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同学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顽强战斗,直到完成任务。
这样的特殊办学模式,培养出了特殊的人才,湖西抗日中学的学生一毕业,就很快适应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