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孤松独立
2016-07-26 09:03 来源:未知

散发着腐朽气味的木枷套上七尺八寸、白衣素袂的身躯,一步步挪动。昔日洛阳城外打铁的午后,日光透过柳叶的缝隙零乱散落在地上,形成一块块明亮的光斑。“叮叮当当”,乐音在空中回响。
拖动沉重的镣铐,眼神飘忽着穿过兵丁与庶民,一步步挪动。记忆的天空里,支起的炉火照亮淡漠的瞳孔,一举一动打出不紧不慢的悠然。“叮叮当当”……
刑场高台,众皆默然,一片死寂。琴声响起,绝伦的音符铺天盖地,凝滞在苍茫的上空,时而激越,时而雄浑,时而悲壮。“《广陵散》于后绝矣。”嵇康眉头微皱,又慢慢舒展开来,显露出往日的风仪泰然。铡刀落下,众人凝噎,徒有戚然。炉火熊熊,锤声钝郁,爽朗的吆喝,有力的肌肉,终是消失在树下的铁匠铺中。昔日“抱琴行吟,戈钓草野”,昔日“刚肠疾恶,轻肆直言”,昔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而今,这个气骨清举、远迈不群的魏晋名士远去了。
公元262年夏天里,一个黑暗的日子。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人生主张受老庄哲学极大影响的嵇康,在当时许多官宦名流眼里是大逆不道的。然而,超越世俗礼教的禁锢,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却令他一生神往。
嵇康选择在繁华的洛阳城外开一家不收钱的铁匠铺,烧炉打铁,每日重复最朴素辛苦的劳动。任凭汗水淌过吟诗作赋时意气风发的面庞,火光明明灭灭,嵇康的神情平静淡然。褪去隐士的清傲,嵇康的生活方式显得可亲又可敬。或许,“回归自然”的本意并非断绝人间烟火,只意味着追求质朴的性情,因在一些官场失意的文人那里指向了隐逸,才显得寻常人无法靠近了吧。而嵇康的作为不正是回归了“自然人”的真性情么?
不时有人拿美酒佳肴来谢他帮忙打铁,不管对方是墨客鸿儒还是粗野乡人,嵇康都要与之开怀痛饮一番。酒酣菜美,气氛融洽,洋溢着浓浓的情谊。 嵇康看似贴近世俗生活,脸上常挂起和善的笑容,但一旦与官场相联系,他的态度就坚决起来,疏离的眼神带着警觉与抵制,唯恐自己的追求被浮夸与聒噪玷污。即使是对亲近的朋友,嵇康也没有放弃这种坚守。好友山涛真心实意地推荐他做尚书吏部郎时,嵇康却写了一封绝交信给他。这封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绝交信,形容官宦生活“官事鞅掌”“嚣尘臭处,千变百伎”“鸣声聒耳”……表明了嵇康远离宦海浮沉的决心,也是这封信,引得司马昭大怒,为他“美丽”的刑场之约打通了一段道路。有时候,日落比日出更美。嵇康之死恐怕是人类史上最有美感的死亡了。它不仅是美在主人公的龙章凤姿、英容奇才,也不仅是美在他高洁的品行、不变的坚持,最迷人的,或许是他临走前那清心寡欲、遗世独立的泰然。白衣素袂下,已然宁静如水的内心被昔日打铁的火光照得格外明亮,拨弦三两声,雄逸秀拔的精神便屹立在朗日皓月间。这死,让神仙嫉妒。《广陵散》余音散去,那个时代也失去了最为可爱珍贵的人。又或许,嵇康在短短39年的生命里,本就从未计较过自己何去何从。或游历山水,放浪形骸,或饮酒抚琴,吟诗清谈,他都遵循着可以眺望永恒的初心。生命的美感,一路从清丽演变成悲壮,伴随着打铁的韵律,余音绕梁,经久不息。
斯人已逝,其魂犹存,那一曲绝唱,那满腹文采,那一腔傲骨,那永世书香……像一朵朵美丽的云,永恒地翱游在历史的天空。
残阳如血。洛阳城外的一棵柳树下,傍晚的落日染红了凝滞的云海,徒有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来,树下人的一举一动打出不紧不慢的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