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土地流转让黄土“流金淌银”
2016-05-19 08:58 来源:菏泽日报
今年蒜薹采收时节,郓城县黄泥冈镇刘杭村16家贫困户有23人都有沉甸甸的收获。去年,村里把700亩土地流转承包给巨野一家涉农企业搞大蒜种植,每家贫困户都有人在基地务工。
郓城县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进程中,紧紧抓住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对土地有感情、干农活有信心、不愿意离开土地、不希望远离家门的特点,积极动员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用规模种植增加土地产出,让贫困户依靠土地实现就业脱贫。
眼下,陈坡乡杨寺村与寿光一家果蔬合作社共同建设的高档温室大棚正在紧张施工,大棚保温墙体在推土机的作业下已经露出雏形。合作社由于采取订单农业模式,可以确保土地流转户的收益,群众流转土地的热情高涨。
“ 小孩子都不在家,我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干活没力气。土地让人家种,咱就有了份稳定的收入。”杨寺村村民杨一品说。
杨寺村党支部书记杨广献说:“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大棚里打工,可以再挣一份工资;没有劳动能力村民可稳定地拿到租金。土地流转是件双赢的大好事。”
与刘杭村、杨寺村流转本村土地有所不同,郭屯镇魏楼村由于种植西瓜、甜瓜和蔬菜规模偏大,村两委已经把流转土地的眼光瞄到了附近村以及周边乡镇。现在,村里从西张楼村、东张楼村流转土地600余亩,打造出响亮的“魏楼菜”品牌。
普通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有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缺的只是市场观念、发展资金。一些土地经营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市场观念、技术和资金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积累。郓城县让更多的涉农企业参与土地流转、一村一品建设和扶贫攻坚,不仅带来先进的市场理念,还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现有资源的优势,让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让现代农业流金淌银。
李集乡罗楼村是个有着2000多人口的大村,全村土地6000多亩。由于地处黄河滩区,没有工矿企业,村里凡是能外出打工的都外出了,只剩下老弱病残者守着黄土地过日子。村两委多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和群众会议,通过大喇叭宣传和挨家挨户宣传,一次流转了2000多亩地。1400亩油用牡丹、500亩芦芛、500亩西瓜,扮绿了罗楼村;大棚、养殖厂、鱼塘盘活了荒滩。每到收获季节,来自福建、北京、河南等地的客商都会来这里批发农产品。如今,罗庄村村民有了在家门口致富的好机会,5个种植养殖合作社,除了安置本村400多人就业外,还吸引了附近村庄数百名村民前来打工。
据了解,目前,郓城县正大胆打破地域界限,把土地从村内流转向村外、县外延伸。同时积极让专业合作社或涉农企业在扶贫中有收获、有效益,把贷款、补助、技术等落实到位,形成了社会各界共赢多赢的扶贫 “大合唱”。
记者 武占民
郓城县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进程中,紧紧抓住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对土地有感情、干农活有信心、不愿意离开土地、不希望远离家门的特点,积极动员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用规模种植增加土地产出,让贫困户依靠土地实现就业脱贫。
眼下,陈坡乡杨寺村与寿光一家果蔬合作社共同建设的高档温室大棚正在紧张施工,大棚保温墙体在推土机的作业下已经露出雏形。合作社由于采取订单农业模式,可以确保土地流转户的收益,群众流转土地的热情高涨。
“ 小孩子都不在家,我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干活没力气。土地让人家种,咱就有了份稳定的收入。”杨寺村村民杨一品说。
杨寺村党支部书记杨广献说:“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大棚里打工,可以再挣一份工资;没有劳动能力村民可稳定地拿到租金。土地流转是件双赢的大好事。”
与刘杭村、杨寺村流转本村土地有所不同,郭屯镇魏楼村由于种植西瓜、甜瓜和蔬菜规模偏大,村两委已经把流转土地的眼光瞄到了附近村以及周边乡镇。现在,村里从西张楼村、东张楼村流转土地600余亩,打造出响亮的“魏楼菜”品牌。
普通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有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缺的只是市场观念、发展资金。一些土地经营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市场观念、技术和资金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积累。郓城县让更多的涉农企业参与土地流转、一村一品建设和扶贫攻坚,不仅带来先进的市场理念,还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现有资源的优势,让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让现代农业流金淌银。
李集乡罗楼村是个有着2000多人口的大村,全村土地6000多亩。由于地处黄河滩区,没有工矿企业,村里凡是能外出打工的都外出了,只剩下老弱病残者守着黄土地过日子。村两委多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和群众会议,通过大喇叭宣传和挨家挨户宣传,一次流转了2000多亩地。1400亩油用牡丹、500亩芦芛、500亩西瓜,扮绿了罗楼村;大棚、养殖厂、鱼塘盘活了荒滩。每到收获季节,来自福建、北京、河南等地的客商都会来这里批发农产品。如今,罗庄村村民有了在家门口致富的好机会,5个种植养殖合作社,除了安置本村400多人就业外,还吸引了附近村庄数百名村民前来打工。
据了解,目前,郓城县正大胆打破地域界限,把土地从村内流转向村外、县外延伸。同时积极让专业合作社或涉农企业在扶贫中有收获、有效益,把贷款、补助、技术等落实到位,形成了社会各界共赢多赢的扶贫 “大合唱”。
记者 武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