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臧武仲与防城

2022-12-14 09:05 来源:网络整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这部书在封建时代是“四书五经”中的首部书,也是当时人们参加科举考试时必学的一部书,长久以来,它渗透在封建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论语》中也记载了很多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不少都发生在菏泽,其中,“臧武仲要君”的事情就发生在今成武县白浮图镇东的防城一带。

在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防城所在的地方在当时是一个小城邑,称为“防邑”,属于宋国。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郑庄公率兵先攻下了防邑西面十多里的菅邑,又攻下其西南约二十多里的郜邑,接着,又拿下了防邑。这些地方都是宋国的地盘,郑庄公打下这些地方后都交给了鲁国,为自己赢得了“不贪其土”的好名声。这就是防邑归属鲁国的来历,防邑也成为了鲁国的西大门。这之后,因孔子的曾祖父与宋国有仇,鲁国国君把他派在这里做官,负责防守对面的宋国,因在防邑,所以被人们称为孔防叔。因为这件事,孔子对防邑念念不忘。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这件事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臧武仲家族出自姬姓,臧氏,名纥,谥号为武,故史称臧武仲或臧孙纥。他的祖父臧文仲和父亲臧宣叔都是鲁国的贵族,臧武仲在鲁成公、襄公时期任鲁国司寇,主掌刑狱,他很有智慧,孔子非常推崇他。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有功,鲁国国君就把边境城市——“防邑”给了臧家,成为他家的采邑。这个防地根据春秋时代的惯例,估计也就是有四五百家农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鲁国国君这样做,也是因为战略上的考虑,如果宋国进攻,臧氏为了保卫自己的采邑,一定会决一死战。《左传·襄公十三年》记载:“冬,城防,书事时也。于是将早城,臧武仲请俟毕农事,礼也。”大意是说,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国君让防邑早早修筑城墙,但臧武仲上书说,要等到农事完毕后再组织百姓修城,这是合乎礼的。从这里看,防邑在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成为臧氏的采邑了,臧武仲因为爱护自己采邑的百姓才反对在农事没有完毕时修城,因为修城耽误农事,影响赋税和收入。十年后(公元前550年),鲁襄公在位时期,国内的政权由季武子、孟孙氏把持,臧武仲是司寇,他忠于鲁襄公,因此,和季武子、孟孙氏一直不睦。但因为臧武仲精通周礼,其他两人有事还必须找他商量,这就引出了麻烦。但臧武仲也好为人师,介入了他们的家族事务,最后落了个不好的结局。

事情是这样的。季武子没有嫡子,只有两个庶子。长子是公弥,次子是悼子。公弥虽然是长子,但季武子却非常喜欢悼子,想让小儿子继承卿位。因为这不符合礼的要求,他就找臧武仲商量。臧武仲用宴会的办法,帮助季武子办成了这件事,却得罪了公弥。无独有偶。孟孙氏也生有两个儿子,嫡出长子是孺子秩,庶出次子是公子羯。孟孙氏得了重病,公子羯为了上位,派人找到公弥,让公弥帮助自己上位。作为交换,公子羯答应上位后帮助公弥对付臧武仲。公弥于是对父亲季武子说:“孟庄子死后,如果让长子孺子秩顺理成章地继承卿位,他也不会感激我们,如果我们帮助庶出的公子羯继承卿位,他肯定会感激我们,以后我们的势力会更强大。”季武子听后,没有反对。在公子羯的父亲死后,公弥帮助公子羯继承了父亲的卿位,改称孟孙羯。为了报答公弥,孟孙羯诬告臧武仲叛乱。最后,孟孙羯设计了一个圈套,让季武子相信了臧武仲谋反,季武子派兵攻打臧武仲,于是,臧武仲跑到邾国去避难了。随后,臧武仲又向鲁襄公上书说,自己万万不敢谋反,如今事情发展成这样,完全是误会。现在只求鲁君宽宏大量,念及祖辈的功劳,保留臧氏世袭大夫的身份,让臧氏宗庙有人祭祀,因此,将采邑防城归还,以求赎罪。鲁襄公也知道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以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臧武仲献出了采邑防城,没有了地盘,最后逃到了齐国。

对于这件事,孔子说了这句话:“臧武仲以防求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孔子认为臧武仲是在借献防邑而要求国君封臧氏后人是在要挟鲁襄公。言外之意就是说臧武仲如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可能就会带领防邑的属下叛乱。这就是“臧武仲要君”的故事。

但孔子这样的评价可能有些偏颇。如果防邑的兵力能够达到叛乱的程度,估计在当初臧武仲就不会出逃邾国了,而是直接回到防邑组织兵力攻击季武子。显然,防邑的几百户老百姓是不足以组成一支军队的,而且在最后臧武仲出逃齐国,防邑的人们也没有能够保护他,这也是明证。没有兵力,臧武仲如何要挟国君?再说,鲁襄公当时几乎被架空了,臧武仲不是不知道,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臧氏家族罢了。

如今,在防城东北约三里的地方有臧庄,有臧姓后人居住。

上一篇:曹县检察院:让普法教育“活”起来

下一篇:华陀命名的药材传说

无线菏泽

菏泽报业传媒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