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捧出真心为百姓

2016-11-08 10:06 来源:菏泽日报

“啥叫共产党员?啥叫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我眼中,‘第一书记’张殿起就是我们党员的标杆。”曹县仵楼镇袁窑村党支部书记王付军说,“去年他刚到村里的时候,老百姓都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半夜里不睡觉还在树林子里溜达,两年过去了,村里大变样,现在来看,像张殿起书记这样‘脑子有问题’的人只有越来越多,我们党的根基才能越来越牢固。”
   去年以来,省派曹县“第一书记”们扑下身子,扛起担子,捧出一颗真心为老百姓,为村民谋出路,办实事,党性光辉闪烁在点点滴滴。“‘第一书记’进入村里就是要有不当过客当主人的精神,全情投入、全心融入,才能为党赢得口碑。”省派曹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宁继红说。
   观念转变,事业开荒,提升村党支部“战斗力”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有500多户,一半以上的都在外面打工,3200亩土地,其中2800亩地全部种植了杨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为了省事省力,地里栽上了杨树,一家栽了家家栽,就成了现在这样子。”袁窑村党支部书记王付军对记者说。
   山东警察学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张殿起看到满地都是树林子犯了愁,深更半夜睡不着觉,就打电话给支书王付军到树林子里转悠,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村里发展思路。张殿起知道,一方面在基本农田种树是违法行为,再者,一亩地杨树农民仅收入200块钱,与种植质优价高的粮食作物从收入上来讲差不少。一个礼拜以后,村党支部做出了“退荒林还良田”的决定。张殿起跟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做说服工作,一个月的时间,就处理掉近2000亩杨树林。“很难,从来不知道有这么难,老百姓观念上接受不了,对你干的事不理解,甚至跟你唱对台戏,无论是事业还是观念对这个村来说甚至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开荒’。”
   处理掉杨树林,张殿起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拔草拓荒,当年就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种了1000多亩红薯,秋天红薯大丰收,村里又建起了粉条加工厂,这几件事情一干成,老百姓思想转过弯了,党支部在村里的威信大大提高了。采访当日,正赶上村里农民分红,个个喜笑颜开。今年81岁的李增岩老两口分到了一万一千多块钱,他对记者说,这么大年纪了,又赶上好时候了,还是党的政策好。
   “仵楼镇袁窑村是属于班子健全、无致富愿望的一类村,在工作中,我们以解放思想为主抓手,引导思路、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动作用,让老百姓想致富,能致富。”宁继红对记者说。
   因地施策,因人定策,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在“第一书记”党支部会议上,宁继红专门就精准扶贫邀请县直相关部门做过政策解读,大家对“精准”有了新的认识,因地施策、因人定策,确保每一家贫困户都能够实现脱贫摘帽。
   孙老家镇李集村是当地有名的朝天椒种植区,朝天椒的种植销售也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鲁信集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张涛就把村中的种植优势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让两户致富带头人同村里的5户贫困户组成合作社,并前期投资20万元帮助5户贫困户进行基础建设,今年合作社共种植了250亩朝天椒,每斤朝天椒的收购价格超过1块钱。今年60岁的张培洪就是这个合作社中的一员,家中就两口人,妻子因病不能干活,今年仅朝天椒的收入将近4万块钱,老两口乐得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是不是真扶贫,是不是扶真贫,就得看看你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省交运集团派驻青堌集镇班庄村“第一书记”李秋明对记者说,“既让每一家贫困户有份有持久效益的事业,又让扶贫效益实现最大化。”针对村里20多户贫困户,李秋明跟支部研究后,决定把30万扶贫资金借给他们,每家每户能能得到1万多块钱的发展资金,利用这部分钱参与到村中原有的产业项目中——木耳种植,这样,村里原有60个木耳大棚,一下子增加到102个,每个大棚的净利润35000元,同时为周边两万多人提供就业岗位,贫困户实现了“真脱贫”。
   修路打井,文教惠民,助推百姓物质精神双丰收
   修路是老百姓最期盼的一件事情,这也是“第一书记”到村以后的一个“硬要求”。去年,修路指标下达以后,宁继红主动把困难解决在前面,确保项目实施,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各乡镇施工进度参差不齐的情况,她就进村暗访,实地督导,到年底,道路修好了,群众对“第一书记”们刮目相看。同时,曹县还争取到“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资金7500万元,解决了5.13万名群众田间打井、架桥、修路等长期积累的困难,成为曹县老百姓最大的受益项目。
   鲁信集团派驻孙老家镇林后村“第一书记”王庆民对记者说,村里争取到这个工程项目自今以后,农民道路和灌溉实现了全覆盖,增收增效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好处。“自从王庆民书记来到村里以后,还指导村民组建了5个文体活动队,包括广场舞队和秧歌队,前段时间参加了县里的比赛获了奖,文体活动一开展,不仅让邻里关系更和睦了,还增加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干点其他的事情也能拧成一股绳了。”林后村党支部书记孙玉胜说。
   孙老家镇李集小学的孩子们都知道村里有个张叔叔对他们特别关心,孩子们口中的“张叔叔”就是鲁信集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张涛,他说,刚来的时候,村里的校舍已经成了危房,现在经过积极协调,新建的小学已快完工,去年六一儿童节,鲁信集团还花费12万元给三个帮包村的1009名儿童购买了书包和雨伞,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富了村民,强了集体,实现帮扶村长远发展
   “既要让老百姓富起来,又要让空壳村有收入,这是每一个‘第一书记’要把握的工作原则。经过两年的努力,省派‘第一书记’帮扶的23个村村集体全部摆脱“空壳村”的帽子。”在采访中,宁继红对记者说,“村集体有了收入,才能够有效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实现长远发展。”
   在孙老家镇李集村,由鲁信集团支持建设的腌制品厂已经建成投产,村里的老百姓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还不耽误家里种地。“这个腌制品厂是根据村里种植朝天椒的优势而规划建设的,鲁信集团投资7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30万元,主要针对韩国客户腌制朝天椒。”张涛说,“我们做的是订单农业,无论是价格还是产量相对比较稳定,这样就能保证老百姓的收益不会降。”在这里打工的村民张金粉说,每天能挣到八十多块钱,中午不耽误回家给孩子做饭,总觉得这个工作很幸福。
   村民家门口可以挣钱了,那么集体收入怎么来?“我粗略算了一下,村里的集体收入一年能达到30万元,真正告别了集体收入0元的时代。”省交运集团派驻青堌集镇班庄村“第一书记”李秋明对记者说。据他介绍,去年,省交运集团赠送给村集体两台联合收割机,一年能实现收入8万元,另外村集体的光伏发电设备每年能给村里带来收入16万元,加上大棚租金收入等,村集体收入近30万元。 
记者 韩波

上一篇:菏泽弦索乐《乡音和鸣》唱响古都西安

下一篇:无偿献血:我市多所高校及众多个人获表彰

无线菏泽

菏泽报业传媒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