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应与民俗文化保护并重
2016-11-11 09:06 来源:菏泽日报
近日,被史料记载的“曹操屯兵养马”之地——单县时楼镇曹马集村建起了“曹马民俗馆”,村民捐献的数百件老物件令游客倍感亲切。
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传统节庆构成了我市乡村独有的民俗文化特性,红火热闹的元宵节、气势磅礴的踩高跷、五颜六色的老虎鞋……这些“俗”对于城市游客来说极其罕见也极其珍贵。这类“俗”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财富,必须注重保护与传承。
旅游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乡村旅游要把这些“俗”转化为旅游资源,就要保护与传承好这份“俗”。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旅游走得更远。单县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就以民俗文化传播为依托,推进民俗文化馆建设,发展农村农耕文化旅游事业,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最原汁原味的鲁西南原生态民俗生活。
古老的村镇所遗留下来的东西尤为珍贵,即便是残砖断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遗存物,更是历史的见证。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更要注重这些古建筑、古遗迹的保护,传留当地文韵,存留当地古味。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乡村保留古风古韵。
乡村印象中一直给人都是“土气”的感觉,但乡村旅游发展得也越来越洋气,牡丹园、牡丹深加工产品选购等旅游体验项目令人刮目相看,像这样通过适当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整,引入时尚、现代的旅游项目,为当地农民增加了创收项目,也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乐趣。这类的“洋气”项目并不会破坏乡村的原有气质,反倒与乡村的农业特质相得益彰。
乡村旅游的“土、野、俗、古、洋”五味,是因地制宜,是开发同时注重保护,乡村是我们的心灵故乡,是心中萦绕的家园记忆,这五味让乡村旅游乡思久远、乡韵悠长。
刘厚珉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