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就是咱菏泽的“前世今生”
2016-11-22 09:44 来源:牡丹晚报
11月20日下午,首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建文明牡丹城”公开课第二讲在菏泽市图书馆国学讲堂开讲。本次讲课内容是《千年古曹州史略》,主讲人是菏泽市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菏泽学院客座教授、曹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荣海生,他主要讲述了菏泽沧桑历史的演变,从曹州的起源到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场座无虚席,市民无不认真聆听、记录。
曹州的由来
在公开课上,荣海生从曹州的由来讲起:“以前菏泽叫曹州,曹州这个名是西周初期分封制度的产物,是最早分封的非常重要的十二诸侯之一,采邑之地就处在古九州之中的兖州,包括今菏泽市及聊城、泰安的部分县。曹国都城设于陶丘(今定陶)。”
“曹国建立初期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国家,交通发达,而且还处于殷商文化和周文化中心圈交汇处,受人敬重。后来曹国贵族的昏聩无能,致使国家每况愈下,早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五百余年的曹国历史,留给后人的是厚重的文化。《诗经》305篇,曹风就被收录了4篇。而北周时西兖州的版图,中心地带基本上与曹国初期又是一致的,这应该是命名此地为曹州的一个主要原因。”荣海生介绍命名曹州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古代的中国有天下九州的说法,兖州就是其中一州。古曹州所承续的西兖州并不是上古时期的兖州,更不同于当今的兖州,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兖州是在兖州不断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其管辖权在不断地变小后几乎和济阴的范围一样了。于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前后仅存在了五十余年。虽然在济阴辖区内曾出现过定陶国、济阴国、成武国和山阳国等王国,但他们无论是历史的悠久程度,还是社会影响,都远不如曹国。这应该也是曹州取曹国为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州沧桑史
“曹州从隋唐到清朝记载了沧桑的历史,其中,在宋金时代也是曹州人才辈出的时候,先后出过经学大师邢昺、治蜀名臣张咏、北宋倡导古文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旗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王禹偁、举进士第一的贤相李迪等众多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但元朝时期曹州也经历了众多灾难。”荣海生从隋唐考试详细介绍了每个朝代曹州的演变和历史。
“到了清朝,曹州上演着一幕幕悲歌:顺治五年(1648),曹州守将李化鲸举兵起义。李化鲸自称‘忠义王’,提出‘杀贪官、除恶霸’、‘替天行道’,号召百姓反清。在清军的围剿下,起义军孤守曹县。十月初,清军用计,曹县城被攻破。清兵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曹州惨案。据清顺治十二年《定陶县志》记载‘戍子李化鲸之变,蹂躏陶封,被祸独惨。化鲸伏辜,余氛未殄,郊圻之间几无晷,民残地荒者十八九矣。迄今五六年来,疮痍未起,元气未回,露吸鹪栖,风声鹤唳,盖有陶以来一大厄运也’。”荣海生给市民阐述了清朝曹州的悲歌时代。
据了解,曹州先后经历了刺马案、巨野教案、捻军曹州大捷等众多历史事件,其中巨野教案记载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史迹,也铭记着外来侵略的欺凌和耻辱。巨野教案发生后,天主教会由于有本国军事势力做后盾和清政府地方官吏的悉心庇护,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敲诈更加残酷,为所欲为,飞扬跋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反教会侵略斗争的怒火又燃烧起来。巨野教案和翌年爆发的“大足教案”“冠县教案”,堪称19世纪末揭开义和团运动序幕的三大教案。
1913年1月8日,中华民国公布施行 《划一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废除旧有地方制度,改设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曹州随之改为菏泽,其所辖各县直接归山东省管理,“曹州”这一地域概念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特别提醒:
本届公开课活动一直持续到12月底,内容涵盖民俗文化、牡丹画法、水浒文化等,加强了全市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便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下期公开课安排时间为11月27日,原菏泽讲师团团长吕复伦主讲《吴起研究》;12月11日,郓城县作协主席卢明主讲《水浒文化》;12月18日,菏泽市方志馆馆长乔方慧主讲《曹州民俗文 化 》;12月 25日,由原曹州书画院副院长于鲁俊主讲 《牡丹画技法》。公开课的具体时间为当日下午2时,地点是菏泽市图书馆国学讲堂(二楼尼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