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疏源浚流 与古为新

2023-06-13 09:49 来源:网络整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刻总结,是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对创造新文化的恢弘擘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针。

贯通历史现实未来,作答创造新文化时代课题

“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

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这一重要思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得到进一步阐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重大论断,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

比之为“根和魂”,喻之为“精神命脉”,视之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与礼敬,始终如一。

从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到叮嘱“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从时隔37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一路走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

这是身体力行赓续中华文脉的坚实足迹——

保护良渚遗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重要论断;

考察广州永庆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

来到贵州毕节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走进新疆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习近平总书记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这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时代化,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和平发展,迈向繁荣进步,作出了中国回答。

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进博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主场外交,彰显开放自信大国胸怀。

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

一位外国政要由衷感慨:“这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这是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深邃思考——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只有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才能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立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需,也是维护和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之需。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声音回应着中华文化历史长河日夜不息的涛声,又以磅礴之力引领这条大河浩浩汤汤奔腾向前。

体认文明突出特性,有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2022年5月27日,北京中南海。一次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这里进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邃体认,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文明观”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突出的连续性,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定力。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盛世修文。”在馆内的兰台洞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起这个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版本馆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站在文明高度,“走自己的路”便有了强大底气。

突出的创新性,造就进取的精神和无畏的品格。

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封贺信,再次发出创造新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时代强音。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上一篇:他们没有考上大学,却成了世界冠军

下一篇:普及 多样 科学

无线菏泽

菏泽报业传媒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