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3-08-16 16:56 来源:网络整理
今年以来,鄄城县锚定“一二三四”目标,狠抓“十条工作主线”,以“起步就是冲刺”的战斗姿态,团结务实、砥砺奋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2%,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55.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4%、8.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9.87%、13.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1.7%。参与排名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增速居全市前3位的8项、居全市第1位的4项。
聚焦聚力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以改革思维、创新举措破难题、解新题。
重点领域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实施6大领域、37项重点改革事项,260余项经验做法被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9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推进“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哨声”按时办结率100%,企业满意率99.95%。创新推行“企业秘书”“企业包保”责任制,全周期呵护企业发展,解决问题2300余个。创新推出商事登记“零成本”开办、“零时间”等候、“零距离”服务、“一环节”办理、“两小时”办结的“3012”模式,材料缩减50%以上,审批时限压减70%以上。全县新增市场主体6446户,增幅居全市前列。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支持企业多渠道稳客户、拓市场、抢订单,完成进出口12.46亿元,总额居全市第4位。建立健全外资储备项目库,储备项目3个,计划投资9500万美元的华润新能源风力发电外资项目成功签约。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新打造省级电商基地2家,完成网络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居全市第1位。县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通过省政府批准,开发区东西合作共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聚焦聚力实施产业培育,新旧动能转换发力见效
抢抓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一轮“突破菏泽 鲁西崛起”等重大机遇,持续育龙头、补链条、提质效,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筋骨日益强壮。
招大引强成果丰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主动融入省“十强产业”和市“231”特色产业体系,持续深化“链长+专班”推进机制,扎实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先后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开展专班招商、集中招商81次,全县在谈过亿元项目80个,同比增长31.15%,其中过10亿元项目14个,过5亿元项目17个;新落地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70.78亿元,完成投资额的39%。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坚持项目引领,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先后争取省级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81.21亿元;获批市级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47.92亿元。生物医药强势崛起,产值同比增长50.8%。睿鹰二期、鲁西药业项目建成投产,睿鹰三期、博科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21个项目成功入驻柔性智能制造共享平台,11个项目签约入驻明康原料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高端化工蓬勃发展,产值同比增长16.4%。在全市春季集中开工项目中,高端化工类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37.4%,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普意泰、鑫阳化工等项目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起势突破,产值同比增长74.6%。龙蟠产业园5万吨磷酸铁锂、10万吨磷酸铁、美多锂电池回收、2.5万吨正极极片回收等项目建成投产,锂电池正极材料实现“闭链循环”。华润电力鄄城源网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作为省储能示范项目,成功并网,成为全市首个并网运营的新型储能项目。龙蟠科技产业园代表全市重点项目,参加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获得省领导和观摩团领导同志的充分认可。
科技创新实现跃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转化6项,完成科技合同交易额12.53亿元,增长51%;完成高新技术产值38.52亿元,增长25.92%;新增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数量占全市的28.5%。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新增省创新型企业13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3家、省瞪羚企业3家。深入推动“技改提级”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业技改投资项目9个,完成技改投资8.5亿元。腾笼换鸟步伐加快,对祥顺生物、万星能源等6家僵尸企业进行清理整合,盘活闲置土地470亩。
聚焦聚力实施扩容提质,城市功能实现整体跃升
坚持把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放在突出位置,着力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城市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优、活力更强。
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鄄郓高速建设进展迅速,旧城黄河大桥完成总工程量的68%,董口黄河大桥预计年底竣工通车。随着德上、鄄郓、沿黄等高速公路和董口、旧城两座黄河公路大桥陆续建设运行,鄄城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向西、向北的交通闭塞,逐步实现区位“劣势”向“优势”的转变。
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加快推动棚户区改造安置,已交付安置房4100套,9个“保交楼”项目交付住房2697套;12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完成85%;新城区董楼佳苑、黄河印、城市之光等房产项目进展迅速,全县住宅楼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3%。投资3.3亿元,建设新城区13条道路排水管道60.8公里,改造老城区10条道路合流制管道20.6公里。鄄城水库调水、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提升等重大水利工程扎实推进。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持续提升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双城”建设质效,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24小时常态运行,巡查覆盖率、办结率100%。持续开展“三小车辆”综合治理,加大城区绿化美化力度,机械化保洁面积402万平方米,实现城区全覆盖,洁净美丽成为鄄城常态。
聚焦聚力示范创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起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农村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增收、乡村治理等取得显著成效。
示范片区创建全面铺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推动规划连片实施、产业连片发展、村庄连片打造、党建连片提升,全县第一批、第二批示范片区覆盖167个行政村、352个自然村,引领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
乡村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4家,营业收入40.28亿元,同比增长18.48%,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60.4%。大力发展电商直采、直播带货等电商新模式,新培育农特产品网络品牌6个,培育准电商村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