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给水工:在列车呼啸中与时间赛跑
2017-02-13 16:42 来源:牡丹晚报






水是火车上必不可少的东西。当乘客踏上火车,一杯热水,可以舒缓旅行的疲惫,一碗泡面,可以充实饥寒的肠胃。车厢水龙头里随时都能流出的清水,方便了来往的旅客,但火车上茶炉、盥洗室里的水从何而来?在火车站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提着长长的水管,在列车停靠站台的几分钟内,小跑着往返于几个注水口之间,为每节车厢注水,他们就是给水工。火车站的给水工,平时大家或许从来就没有见过他们工作的场景,但他们的工作却是咱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保障。工人们每天步行十几多公里为每节车厢上水,对于他们来说,上水工作就是和时间 “赛跑”。牡丹晚报记者日前来到菏泽火车站,走近这些平凡又可敬的列车给水工。
给水就是与时间赛跑
多数旅客只对客运方面的售票员、站台服务员比较熟悉,但对于工作在列车下面、列车另一侧的给水工并没有过多关注,甚至不了解。他们身穿黄马夹,手拿长长的输水管,一路小跑奔波于车厢间。列车一进站,他们就要提前到达岗位。车停稳后,他们快速拉出水管,插到火车进水口内,打开阀门对水箱进行加水。
近日,牡丹晚报记者来到菏泽火车站探访。在两条铁路线之间,一条只有半米多宽的通道上那是给水工工作的地方。
“我们的岗位叫给水岗位,也可以叫上水工,主要是各次列车的给水工作,需要我们必须在列车进站前就要提前到达岗位。这项规定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上水争取更充裕的时间。”菏泽火车站给水班组甲班班长李鑫和他的伙伴们,说话间已提前准备去站台就位了。
在两条铁路线之间,每隔25米就有一口水井,水井的一侧接着长长的黑胶水管,列车停稳后,李鑫迅速拖起长长的黑色橡胶水管,奔向各个列车车厢的注水口。他和伙伴一起配合,开阀、上水、拧水管……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这一连串动作,李鑫他们每天要重复几十遍。
“菏泽火车站总共有16趟火车需要给水,其中大部分列车都是过路车,停靠时间在6分钟左右,在这6分钟内我们要把18节车厢全部加满,这就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和时间赛跑,”李鑫告诉牡丹晚报记者,“我们甲班是6个人,18节车厢就需要每个人负责3个车厢的给水工作,基本上每次加水都是小跑,如果不抓紧时间,很有可能水都上不完,那么旅客就要受罪。”
平均每天徒步十几公里
趁列车到站不密集,给水工来到站台上的休息室休息。这是一间不到5平方米的房子。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菏泽火车站现在经停145趟列车,其中18趟列车为新增临客,菏泽火车站给水工共有24人,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每个班组6个人,两班倒不分白天黑夜给列车上水,每个班组要连续工作12小时。
“菏泽火车站列车站台长550米,工班休息室位于站台的最东面,现在菏泽站改造后都是高站台,每个班组成员出去给水都要在站台两侧上绕行。光这绕行的距离就要将近1公里,用时得20多分钟,基本上我们提前20分钟就去站台候车。”李鑫计算了一下一天大概走的距离,“当班人员一天要在站台上来回徒步十几公里,有时候甚至要走近二十公里,每天回家后,腿脚又酸又疼,像灌了铅一样。”
“因为来回的距离较长,像K1511给水时间是下午2点42到站8股道,下一个给水的列车T180是下午2点50到站5股道,中间间隔的时间太短又不在一个车道,我们就需要这边加完水马上去5股道加水,为了节约时间基本上我们出去一趟,再回来就三个小时后,这三个小时中间每加完一班列车就在站台上等着下一班列车,基本就在股道之间来回跑。”李鑫告诉牡丹晚报记者由于列车进站时间集中,上水工们经常在户外工作三四个小时。尽管在棉大衣里又加了衣服、戴上厚厚的手套、穿上结实的大头鞋,刺骨的寒意还是像冰冷的蛇一样在他们的身上游走,“基本上忙完这3个小时我们才可以休息一会儿。我们的工作纪律严格,出工时间不允许带手机,如果走神耽误一点上水的时间,这列火车上的乘客可能就会用不上水。”
上水时冷水常湿透手套
冬天对于给水工作来说更为辛苦。由于天气温较低,阳光被一旁的列车遮挡得严严实实,再加上呼啸而过的列车带起的大风,吹得人脑门儿生疼。尤其由于列车运行速度快,加上大多都是异地来车,注水口残留的水渍很容易上冻,形成冰溜。要想将管子插进注水口,防止脱落,必须先将冰溜打掉,再把已经冻得发硬的上水管用力插上。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上水工又需要在几个车厢间反复地走,往往是刚上完半列车的水,就出了一身汗。而拔水管时经常溅到手套和身上水,尤其有的列车注水管在车体一侧的中间,管道之间不兼容,需要给水工一直举着直到注完水,虽然手套是防水的,但里面的绒线手套仍会湿透浸水。”给水工李磊每出去一趟,回来第一件事就得烘干被水打湿的手套和衣服,往往一天下来手套湿透三四次。
“火车到站的时间,厕所虽然是关闭的,但盥洗室还是可以正常使用,而盥洗室排水口和注水口相距不远,乘客在停靠期间洗手,我们在下面上水有时候也会不幸‘中弹’。”给水工李磊笑着告诉牡丹晚报记者。由于加水作业是站在铁轨旁边的路基上进行,李磊一米七多的个头,还不到车窗的下缘,坐在车厢里的旅客,并不知道车窗外还有忙碌作业的工人。
除了上水,李磊在工作中还要“眼观六路”,“在作业过程中,不是上完水就没事了,还要认真检查设备状态,之前多次发现有异常情况,当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出现。”也许,刺骨的寒冷,对于这些给水工们已是家常便饭,但有他们在,旅客们都不会为无水可用烦心,无论寒冬酷暑,都有他们的坚守。
牡丹晚报记者 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