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信念与担当
2017-03-07 09:42 来源:菏泽日报
2016年4月26日,山东省工商局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来访群众,他们是单县黄岗镇党委书记张波、柴庄村党支部书记黄福科及部分党员群众代表。他们用悲痛的眼神和朴素的语言,带来了全村630户、2620名群众对“第一书记”王新杰的思念。
2015年2月,山东省工商局的王新杰同志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百姓的期望,来到柴庄村担任“第一书记”。2016年4月24日,王新杰同志积劳成疾,猝然去世,年仅51岁。
“省里来了一个好书记”
王新杰积极响应山东省委扶贫工作部署,主动向省工商局党组提出申请,自愿到柴庄村担任第一书记。柴庄村地处鲁豫边境,偏远贫瘠,他不畏条件艰苦,迅速到村对接,实现角色上的转变、身份上的融入、感情上的投入,把柴庄当做自己的家,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无数次地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帮包村群众的家中,柴庄村群众们早已把这位“从省里来的好书记”当成了自家人。
入村以后,王新杰带着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到田间地头,到困难户家里,到老党员床前,坚持“五必访、五必问”,摸民情、访民意,理思路、订计划,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走访中,他发现64岁的村民黄显灵身体有病,长年不能劳动,生活起居都要靠83岁的老父亲照顾,父子俩住在3间破旧危房里;70岁的村民郭灯山,儿子无业在外不知去向,独居在茅草棚内,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看到生活贫困的群众,他感同身受,积极协调民政等部门,帮助申请低保和危房改造资金。搬进新房的两位老人紧紧拉着王新杰的手说:“以后刮风下雨再也不用担心房子塌了,俺这一辈子就有着落了,你就是党派来的大恩人啊!”
“这个书记能给咱办实事”
到村工作后,王新杰坚持吃住在乡镇,每天骑自行车到村,一心扑在工作上,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干部群众都评价他:“这个书记能给咱办实事。”
鲁西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较多,工作头绪繁琐,但他没有一丝怨言,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帮包工作。每到一户,他都要揭开锅盖看看群众吃什么,拉开衣柜看看群众穿什么,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一年多来,他给老百姓办了数不清的实事好事,村里通往镇上的路年久失修,下雨都是泥,晴天漫天尘土,他积极协调,修了4公里的水泥路。村里的活动场所老化严重,无法正常使用,他多方筹资,新建了6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380平方米的村级服务中心。村里近三分之二的耕地没有灌溉机井,老百姓仍然看天吃饭,他争取政策支持,新打灌溉机井20余眼。村里水电设备老化,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用电、用水,他劳心劳力,完成了有线电视、无线网络进村入户和自来水入户工作。为了搞好协调和施工,他四处奔波,长期坚守在施工一线,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村干部张依所劝他歇歇,他总是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度假享福的,来了就要多为群众办点实事。”
“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奔头”
王新杰到柴庄村后,多次召开村“两委”会,按照“五必访、五必问”要求,深入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进行了广泛的走访调研活动,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带领帮包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共谋脱贫致富之路。
通过走访,他全面了解本村发展现状和干部群众所思所想,经过反复酝酿、深入讨论,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改善民生”的原则,和村“两委”一班人一起认真制定全村的发展思路和两年规划。为准确选择发展项目、精准谋划致富路子,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先后多次赴外地考察,经多次调研筛选,充分结合村里红薯种植优势,最终确定了覆盖全部贫困户的粉条加工项目。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他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将废弃坑塘改造成鱼塘,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同时,他主动发挥熟悉商标业务的优势,积极为干部群众讲解商标助农的政策,引导群众创新发展思路。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工商局和单县市场监管局的政策支持,指导帮助1个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协助前花园村、张下庄村、南老窝村合作社注册“黄岗垄腾”、“铁倍”、“故道情”等23个商标,为单县百果家庭农场、黄岗镇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个体户注册“慧硕”等特色商标,大力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柴庄村的干部群众干劲十足,呈现出了朝气蓬勃、后劲十足的发展局面。村干部黄福庆说:“王书记懂得多、会得多,他能带领我们脱贫致富,我们的生活总算有了奔头。”
到村任职后,王新杰就把单县当成了第二故乡,时时刻刻以帮包工作为重,经常连续二十多天甚至一个月不回济南,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但他毫无怨言,总是在为帮包村的大事小情东奔西走,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尽其所能地为广大群众谋福利。
几乎没有人知道,王新杰睡觉时有呼吸暂停的毛病,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呼吸机辅助睡眠,他从不对外人提及。在村工作时,他也从未对县乡提出过任何要求,坚持住在乡镇统一配备的集体宿舍。由于放心不下村里的事务,他总是想尽快协调争取修路计划、考察编制上报扶贫项目、协调村级服务中心建设、一事一议坑塘改造等各项工作,他总是不愿意抽出时间回省城休养,再苦再累都一直坚守在帮包村一线。2016年4月4日,他独自驾车提前返回村里开展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作息不规律,开始出现胃疼打嗝、胸闷憋气等症状,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一直不肯到医院检查诊断。直到4月21日,正在调度粉条加工项目时,实在疼得受不了了,才到单县中心医院检查,但由于吃了早餐无法做钡餐透视,他又不想在医院干等着,买了点药就赶回了帮包村。随后,他带病与省工商局“第一书记”工作队一起带领干部群众代表到安徽省砀山考察粉条加工项目。为了及时向后方单位汇报扶贫工作进度,4月24日上午,他虽然感觉身体不适,但依旧强忍着从单县出发,耗时四个多小时匆忙赶回济南。当他的妻子下午回到家后,才发现王新杰同志已经猝然去世,身旁还掉落着写了一半的工作汇报提纲。听闻这一噩耗,柴庄村的老百姓悲痛万分,无一不对失去这么好的 “第一书记”感到惋惜和伤心,村民张庆吉含着泪说:“他临走的时候还安排了下一步修路的工作,说最多两天就赶回来,大家还都等着他回来呢。”
没有都市的喧嚣,远离家庭的温暖,固守在这一片贫瘠、寒冷的土地上,与寂寞相伴,与贫困相依,奔波着、忙碌着,辛苦而快乐着,这是作为“第一书记”的王新杰同志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用“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赢得了帮包村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树立了“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神圣使命。
记者 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