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葵丘模式”
2020-05-16 09:09 来源:网络整理
5月14日,鄄城县旧城镇葵堌堆村葵丘庄园采摘园内,大棚内已经成熟的甜瓜吸引众多城里游客前来采摘。
菏泽方言里,“堌堆”指的是土堆、土丘。鄄城县旧城镇的这个堌堆,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大会诸侯。葵堌堆村就依台而居,因此得名。
几年前,这个村子没有一寸柏油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属于省定贫困村。几年之间,这里变了模样:干净平整的村道旁,果木成林,四季飘香,从初春到寒冬,总有硕果挂满枝头,成为鄄城县规模最大的果蔬生产基地。
“摆脱传统模式,让产业发展朝加工、流通延伸,再融入品牌、旅游、文化等现代元素,我们正在发展中一步步尝试。”葵堌堆村党支部书记卢景生对记者说。
网红直播带货卖瓜果
14日,在村里的院士工作站,卢景生和挂职副镇长徐晓龙商量着,让网红来到田间地头,直播带货卖瓜果。
徐晓龙来自潍柴集团,去年底来到旧城镇挂职,看到村里瓜果都是自产自销,就想着帮助村里搞销售。他联系的直播团队,之前在快手直播带货,曾创造过2小时超过200万元销售额的业绩。
“村里的瓜果一直是自产自销,我们还有自主品牌的葵花籽油,都可以通过直播这种新颖的形式,让村里的特产更加畅销。”卢景生告诉记者。
据徐晓龙介绍,通过前期沟通,对方最担心的是单个产品库存问题,怕直播室某个单品畅销,一时间没了库存,发不出货。
简单的沟通过后,他们决定先让直播团队来村里看看,到田间地头感受一下村里的产业发展。
目前,该村流转土地1300余亩,建设了葵丘庄园采摘园。春节期间的草莓刚成熟,多个品种的甜瓜便可以采摘,接着是杏、樱桃,之后还有桃、梨、苹果……
村里有了院士工作站
2018年底,省院士工作站落地葵堌堆村。工作站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及其团队为主要技术力量。“我们不能简单地安于发展乡村旅游和产品初加工,还得考虑对接前沿科技,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就是要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卢景生说。
一年过去,村民耿玉民的最大感受是:“在工作站带动下,很多农民慢慢地成为农技‘土专家’。”
2016年,做了多年生意的耿玉民,在村里流转土地260余亩,开始种植桃树。虽说都是桃树,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他选取了三个品种:一种叫六二,每年6月下旬成熟;一种叫秋彤,中秋节前后成熟;一种是冬桃,到11月才开始采摘。
这样一来,桃成熟的时间不同,有了时间差,价格也能提高不少。“院士工作站的专家们,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技术,我们学了很多东西,种果树少走很多弯路。”耿玉民说。
桃三杏四梨五年。耿玉民家的桃树去年已经丰产,他预计今年亩产在3000斤以上。
多年来,在各级扶贫政策支持下,葵堌堆村实现了种植结构的深度调整,千余亩土地被分成六个庄园。庄园里,林果成片、大棚林立,每个庄园的果菜品种不同、各有定位,上市时段也不同。
产业兴旺改变了葵堌堆村的面貌,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
千年古村的美丽蝶变
毗邻黄河大堤,自然环境优越,葵堌堆村曾经却很落后。“家家户户靠种地,收入寥寥,也留不住年轻人。”卢景生说,“农村要发展,还得从土地上做文章。”
2014年,经商多年的卢景生回村任党支部书记。他注意到,村里资源浪费严重,地边、生产路、荒地常年废弃,无人问津。从整理土地资源入手,村里提出“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村子”的思路。
这一整理,村里“多”出了300亩地。这些地,不种小麦玉米,而是发展林果种植。之后,葵堌堆村先后有1300多亩地完成流转,栽种下包括苹果、桃、梨、樱桃、葡萄等9大类50余个品种。
“那时葵堌堆遗址入选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守着这么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好好利用。”卢景生回忆。从那时起,主打采摘体验、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如今,全村已实现了“晴天不起土、雨天不踩泥,晚上不摸黑、垃圾有人扫,四德有榜样、学习有讲堂,活动有广场、安全有天网”的“三不五有”目标。
从原来的无经营收入、无集体资产、无集体土地的“三无村”,到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乡村振兴。
千年古村借助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乡村游景点,描绘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景象。 记者 张 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