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坡:让蒜头漂洋过海挣外汇
2020-05-16 09:18 来源:网络整理
夏日的原野,生机勃勃。 日前,记者到巨野县青山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的路上,就像是掉进了“蒜窝”里,目之所及,皆是绿油油的大蒜苗,走进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和6个冷库,全是白花花的大蒜头。
在合作社,记者看到,合作社社员正在忙着装车发货。巨野县青山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建坡拿出一把订单给记者看,有待发加拿大的55吨,发俄罗斯的20吨,发荷兰的28吨……因为加工不出来,还拒接了几个外来订单。
47岁的冯建坡告诉记者,12点以前睡觉很少,这不,连着3个通宵加班到凌晨4点发货。
“2008年,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左腿骨折,在床上躺了一年,恢复后,干不了重活,家里人特别是父母都鼓励我要振作起来。我看到有很多残疾人都在家闲着,就想着,大谢集镇年产7万吨大蒜,做个小加工,让他们都有些收入, 就一步一步做到现在这个规模。”冯建坡告诉记者。
合作社起步阶段有13个人在合作社打工。当时遇到很多困难,从资金这个层面说,要现金收购,冯建坡又是个残疾人,没钱群众不敢赊给他,他找了人担保,才收购了人生中的第一批大蒜。还从佳农公司请了师傅来当技术指导。2012年,合作社开始扩大规模。去年最大的一单是发往马来西亚的180多吨大蒜。
“通过外贸公司,现在往国外发的不少,我们这里遍地都是大蒜,周边群众收了大蒜,我高价收购,正常情况下,一斤高出5分到1角,这也增加了群众收入。”冯建坡告诉记者,现在一年能销售七八千吨。
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目前产值达到上千万元。主要从事大蒜辣椒的种植,收购存储和加工。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社员203人,大蒜加工车间由开始时的1亩地,发展到现在占地9亩的规模,大蒜加工车间4000平方米。合作社忙时雇工达到180多人,来打工的辐射周边几个乡镇。现在在合作社干活的工人以贫困户和残疾人为主,固定在合作社打工的残疾人有15人。常年有七八十人在合作社干活,每年每人能挣两万多元。
今年69岁的巨野县大谢集镇赵庙村的王光连,前几年得脑血栓落下了后遗症,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其他活我也干不了。这两年在这里打工,每天可以挣50元,生活有了保障。逢年过节,冯建坡还给我们发油和苹果。”王光连说。
他致富不忘众乡亲,努力兑现“共同富裕,不落一人”的初心: 多年来做公益共计拿出15万元,为村里修路、安装路灯、建扬水站。2015年开始,为合作社打工的残疾人每月发放150元生活补贴。 记者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