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突破中大变样
2020-06-12 09:30 来源:网络整理
2018年4月,鄄城县委班子调整后,确立了“一年强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大变样,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奋斗,把鄄城打造成现代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
目标引领行动。鄄城县把乡村振兴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科学编制规划,成立工作专班,锐意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在探索鲁西平原地区欠发达县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去年,鄄城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县之一,陈王街道西曹村等5个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示范村,承担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鄄城现代农业园区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鄄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纳入第二批省级创建名单,鄄城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被纳入2019年度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资格项目,全县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鄄城还被评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旧城镇1号、2号、3号、4号四个村台被纳入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彭楼示范区被纳入2019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市级示范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议、全市“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现场会、全市“头雁工程”现场会等在鄄城召开,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议、全市“两新”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暨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现场推进会等在鄄城进行了现场观摩。
在产业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鄄城是传统农业大县,但农业产业又较为落后。长期以来,农业经营主体小而散,农业现代装备能力弱,精深加工能力差,90%以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从事初级产品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够。差距就是潜力。一年多来,鄄城县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定位、新要求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多次组织到聊城、济宁、临沂、滨州、德州以及四川泸县等先进县区考察学习,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现代农业产业等发展规划,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品质、高附加值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农业领域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把农业领域“双招双引”作为动能转换的重中之重来抓,与万华集团、益客集团、丝路东方、江苏绿港、广西鸿浩、北京首农等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借智借力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现代农业项目质量水平、投资规模均实现历史性突破。投资30亿元的烟台万华无醛板材项目、投资20亿元的益客产业园、投资13.5亿元的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投资10亿元的舜耕历山乡村家园等项目正在建设,并设立了20亿元的万华产业基金,与省土发集团合作设立了1亿元的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成为全省首支省、市、县三级财政与企业资本合作设立的基金。投资100亿元的国药康养文旅小镇、投资5.5亿元的江苏绿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以重点项目为依托,鄄城县加大上下游关联项目的招引力度,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正以益客产业园和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项目为龙头,加快培育百亿级农业“新六产”产业集群;以烟台万华无醛板材项目为龙头,加快培育百亿级智能家居产业集群;以国药养生小镇项目为龙头,积极对接菏泽市北部文旅区,加快培育百亿级国药康养文旅产业集群。不怕起步晚,只要高起点。一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产业集群,正成为鄄城产业振兴的坚固支点。
二是田园综合体、省级产业园区加快创建。过去,鄄城县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去年以来,鄄城县引进并落地建设的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历史性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占地近5000亩,通过“现代农业+N”这一创新机制,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打造集现代科技农业、现代养殖、传统特色文化休闲农旅、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于一体的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项目由“光伏新能源”“工厂化养殖”“现代农业+传统文化休闲旅游”三大板块组成,目前年出栏量60万头的工厂化生猪育肥场以及“现代农业+传统文化休闲旅游”板块正加紧施工,并被纳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资格。依托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益客产业园,鄄城县规划建设了“一心引领、一带示范、两园带动、三区拓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大埝镇等3个乡镇、53个村,被省农业农村厅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了“一场两园一基地”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省发改委等7部门纳入第二批省级创建范围。
三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蓬勃发展。着力破除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依托金丰公社、登海道吉、鄄城为农服务中心等,加大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力度,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全县流转土地34.1万亩,托管8.5万亩,加快了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8年1月23日,鄄城金丰公社正式揭牌成立后,鄄城县制定《加快推进全县土地托管工作指导意见》,全力支持金丰公社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落地推广,顺利实现土地托管3万亩。经过服务管理,金丰公社托管土地的小麦产量比周边田地亩均增产150斤。
在“两新”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鄄城县农村居民点面广量大、利用低效,过去一些乡镇也曾结合土地增减挂钩,建设新农村,但由于疏于产业导入和设施配套等,一些项目建新不拆旧,反倒欠下省3700亩指标。
去年以来,鄄城县统筹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新型城镇化试点、“两新”融合发展试点等,与省土发集团、省水发集团等省属企业集团合作,积极探索“改革试点+龙头企业+新型社区”的新路径、新模式,着力推动三产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堵点”,收到了“一通百通”的初步效应。特别是在新型社区建设上,重点把握了“四位一体”:一是区位,科学选定安置区,推动合村并居人口向乡镇驻地或中心村集中,以便于设施配套和产业集中。二是品位,坚持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农村,新型社区不但规划标准高、建设质量好、人居环境美,而且生态、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商业等功能齐全,宜商宜业宜居,群众不离土不离乡,就能享受到城镇化的生活。三是到位,就是土地流转、产业导入到位,推动合村并居的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等,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对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一方面依托各类经营主体,使劳动力变身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引导劳动力走进产业园区,在产业链条上成为产业工人。四是地位,农村新型社区用的是农村的地,建的是农民的房,住的是农村的人。鄄城县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比如,村庄合不合、拆不拆、建不建,让群众说了算,村里95%以上的群众同意、95%以上的群众签订补偿协议,才纳入挂钩项目申报计划。再比如,坚持政策公开、补偿标准公开、实施工程公开,村里有多少地、安置区需占多少地、节约多少地、政策补偿多少钱等等,都向群众算清账、讲明白,该公示的上墙公示,赢得了群众的理解、配合、支持和参与。阎什镇沈口村启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仅用了10天时间就拆除460户。红船镇启动中心社区建设,刚一发动群众就踊跃签约拆迁,2019年10月12日当天签约386户,从早晨7点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一年多来,鄄城县新立项社区8个,舜耕历山社区、红旗社区、沈口社区、孙老家社区、金堤社区进展顺利,大埝中心社区、红船中心社区、土车刘社区等全部开工,拆旧面积8671亩,复垦土地8579亩。其中舜耕历山社区是鄄城县与省土地发展集团合作的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目前东区1938套多层住宅楼、西区600套庭院式住宅大部分主体已完成,流转土地6000亩建设的舜耕农业文化生态园项目,正打造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有机无公害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积极稳妥推进合村并居、“两新”融合,直接推动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的重建,促进乡村社会结构的重塑,加快乡村发展动能的重构,实现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正成为鄄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滩区迁建上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