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个农机合作社的种粮账

2020-07-07 10:34 来源:网络整理

规模出效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智慧农机唱主角,一亩成本节约5%—10%,万亩增收300万元

夏粮丰收,又播下新的一季。在河北赵县南姚家庄村的田野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灵活地掉头、转弯,一垄小麦从前面“吃”了进去;打捆机紧跟其后,将“吐出”的秸秆粉碎、压块;排在队尾的免耕播种机旋即上前,沿着麦茬撒下玉米种子,收割、脱粒、播种一气呵成。

“单产1100斤!这半年来大伙儿不容易,中午都去伙房吃包子啊!”站在田头,光辉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姚风娟大声招呼。

帽衫白裤,齐耳短发,话声脆亮,50岁的姚大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练。她10年前毅然放弃县城的工作,回村种地。当时,不少亲戚都埋怨:“种地还能比上班强?她将来肯定会后悔。”

“谁说种粮不赚钱?关键要看怎么种。”姚风娟有股倔劲儿,她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可是,合作社有啥优势?村里人凭啥把地交给你?

在县城工厂干过财务的姚风娟,一项一项种地成本抠得仔细:

一亩地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买种子要80元,肥料290元,浇地要360元(电费90元、人工270元),耕种收500元(农药140元,人工360元),流转费800元,一亩粮食总成本要2030元。

“人工成本占到30%,合作社要想有赚头,必须把人工这块降下来。”姚风娟说。

机器换人工,她和丈夫姚广辉一步一步置办农机。“家里的积蓄,全投在农机上头了。”姚风娟指着合作社大院里,“瞧,150台套农机,耕、种、收到打捆、烘干,应有尽有,这是咱种粮的底气。”

“收割机收一小时,相当于20个人干一天。合作社25台收割机同时下地,一天下来,光是人工就能省1万元。”姚广辉对这些宝贝如数家珍:“这是2016年买的收割机,42万多,国家补贴了7万多元。”“那台啊,是高地隙玉米植保机,轮子细,不压粮,玉米长到两米高时,就要用上它了”……

农机不断升级。今年,智能联合收割机、激光平地仪等智慧农机成了种地主角儿。“你瞧,拖拉机都能无人驾驶!”姚风娟边说边介绍,智能联合收割机自带测亩仪和测产仪,每千米误差在2厘米以内,一天就可以作业1200亩。

几年摸爬滚打,姚风娟笃定了这条种粮路:“把规模做大,不光靠流转,更要卖服务。”今年,合作社经营规模扩大到了1.2万亩,其中农户带地入社4000亩,合作社流转经营3600亩,托管服务4400多亩。

农机装“大脑”,推动农业效率变革。姚风娟说,“1.2万亩地,平时只要26人,农忙时再雇60个临时工,一个人就能管200亩地,‘三夏’变‘两夏’,你说省心不省心!”

规模出效益,合作社的优势显现出来。姚风娟算起了效率账——

看投入,化肥从厂家统一订购,一吨便宜100—120块,再加上批量购买种子、农药,成本还能节约5%—10%,平均下来,每亩地能节省出100多元。

看产出,3600亩地跟敦煌种业签了订单,产的是麦种,一斤2.2元,比普通小麦贵上近1倍;玉米专供饲料厂,经色选机筛选,一斤多卖两毛钱。

“单看一亩地不咋惹眼,可1.2万亩一里一外算下来,纯利润300多万元。”姚风娟说。

看到合作社的效益,村里“老把式”心服口服。3年前,姚国华带着自家4亩地入了股,他算起了自家的种粮账——

“自己种地,种子化肥花费只多不少,小农户接订单,没那个实力,不算人工,一年到头一亩地落不下千把块。现在入股合作社,一年地租加上分红也近千元,省心不说,我还多了份收入,在这儿当农机手,农忙时一天能挣400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指尖种地”热起来,今年合作社流转面积增长了近40%。“现在种地像网上约车那样方便。”南轮城村种粮大户张立中感叹,“托管服务能‘点菜’,也能‘包席’,代耕、代种、代收,每亩全托管费用不到300元,省钱省心,这钱花得值!”

智慧农机开启了种地新模式。赵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秦伟强介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8.98万千瓦,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2万余台,小麦、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在河北,5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近1亿元,打造79个智慧农场,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

科技账

用上大数据,“会”种地变“慧”种地,漫灌改喷灌,省钱还增效,100亩地多“长”出2万元

合作社服务面积大了,姚风娟遇到了新烦恼:土地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的地亩产能差出几百斤;担心不出苗,一个穴坑播两三粒种,等苗长出来,还要雇人再拔掉多余的……

经营压力也不小:包地费、农资价格不断看涨,农机设备不断折旧……去年合作社种植、托管的总收入,一半花在了社员分红上,20%用于合作社发展积累,剩余的全耗在了购置农机、购买农资上。

姚风娟越发感到,种地还得靠科技出效益,“父辈人种几亩、十几亩地,凭老经验就行。现在要种好1万多亩地,必须技术精准、精细管理。”

第一招,利用大数据,分层施肥。

“你说的耕种管理问题,有解决方案了。”一大早,雷沃重工公司的李坡博士就来到合作社,“你看,这是利用大数据科学选取的测量过的位点,能从手机上看到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和温度、湿度分析,这块地适合种啥作物、怎么施肥,一目了然。”

“肥料直接撒在土上,早就过时啦!”姚风娟现在也算是土专家了,她解释,麦苗在不同生长阶段,根系深度不同,利用免耕深松分层施肥播种机,在播种时,将缓释肥分三层撒在土壤里,有助于苗吸收到更多营养。

第二招,按需打药,提高质量。

“打多少药,什么时候打,这个得问张博士,这会估摸着正在田里做试验呢。”姚风娟口中的张博士,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的张锦伟。

从2017年初开始,张锦伟隔三差五就会来合作社采样,推进自走式高地隙精准变量施药机试验项目,“这种新型施药机,就是冲着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方向去的。”张锦伟说,在北斗导航系统的施药路线指引下,通过整合施药机压力、流量和行走速度等多项参数,施药不漏喷、不重喷,与传统施药机相比,节药至少两成,还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靠着节药节肥,合作社每亩地省下了30元成本。“别小看这30元,在农业上,抠细账才能赢大账啊。”姚风娟深有体会。

第三招,节水灌溉,节本增效。

“过去小麦亩产要上1000斤,至少要灌四五次水。”姚风娟说,可这儿水资源并不丰沛,怎么缓解供需矛盾?“以前浇地靠机井,现在用上了喷灌设备,大喷头换成了小喷枪,每年能省30%左右的水。”县里推进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品种集成,推广“一水千斤”小麦栽培模式,每亩节水52立方米左右。

上一篇:看,“潮侬集市”有潮农

下一篇:法官夜话民法典

无线菏泽

菏泽报业传媒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