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堽镇产业项目为扶贫“造血”
2020-07-08 10:23 来源:网络整理
本报讯(记者 李若生 通讯员 路红玉)“我们养殖了100多头鲁西南纯种黄牛,产牛犊一年半左右就可以进行繁殖。”日前,牡丹区黄堽镇大高庄村养殖户董建英高兴地说,养殖场每年能繁育牛犊40头左右,年效益能达到20万左右。
在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黄堽镇立足产业扶贫,以牡丹产业为核心,以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为两翼,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就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确保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扶贫模式多种多样,但从根上脱贫,还是需要造血式扶贫。我们采取‘产业项目’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可持续性扶贫产业,使贫困户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有力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让扶贫更精准、更有效。”黄堽镇党委书记张海昌介绍,扶贫车间是黄堽镇发展村级产业的另一个重要支撑点。黄堽镇周庄村的贫困户王春娥在扶贫车间务工,每月能赚到2500元左右的收入,既能赚钱养家,还能顾家,这是黄堽镇发展扶贫车间的一个缩影。送岗上门,就近就业,不少身处农村的“就业边缘人”变成产业工人,实现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