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无人”的父亲
2016-06-28 10:22 来源:郭华悦
每次说起父亲,我脑子里总不禁会浮现出四个字:目中无人。
这四个字,非但不是贬义,反倒是为父亲点赞。父亲个性温和,颇有点与世无争的样子。这些年来,别说我们,就连和他一起度过近半个世纪的母亲,都不曾见过父亲发脾气的样子。
生活里,别说旁人,就连自个儿家里,摩擦也是难免的。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未红过脸。有时,在外头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回家和父亲说,竹筒倒豆子般就是一顿诉苦。说完了,我总不忘愤愤不平地加一句,看看,这人多没素质!
没素质的是别人,生气的却是自己,多划不来!这是父亲回我的话。
再后来,人越大,接触的人与事越多,不平事自然也就多了。被不懂装懂的上司训了一顿,比窦娥还冤,偏偏没处诉苦,落得一肚子怨气难消;出去买东西,受了营业员的白眼,愤愤不平大半天。诸如此类的事儿,不一而足。
后来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去逛街,碰到了不讲理的人,受了气。我郁郁不平,父亲倒是神色坦然。我问父亲,怎么就那么淡定呢?
父亲反倒笑着说,佛理中,代表怨怒的嗔,被列为三毒之一。人生多怨苦,遇到不平之事,难免心生怨气。这怨气累积得多了,再美满的日子,也都会变了色。要想日子过得好,首先得养心;养心,先得戒嗔。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修到无人处,便见福地洞天。佛理中,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便是“无人”。这“人”,并非指自己,而是“他人”。眼中,心中,都无他人之失;他人之失,便如云烟,转眼即逝。如此一来,眼中“无人”,心中也就无嗔了。
我那时才知道,这就是父亲的“目中无人”。
当然,别看父亲活得洒脱,却是个亲友眼中的“有心人”。不管对家人,或是亲邻,甚至是泛泛之交,父亲都好得没话说。身边的人有难处,不需开口,第一个送来慰问,第一个伸出援手的,永远是他。
这样的“有”与“无”,看似矛盾,却在父亲身上完美结合起来。
处世之灵动,便在于这“有”与“无”。对于那些无理的人,父亲选择的是“无”;而对于有情之人,一举一动,尽在眼中。这一“有”一“无”,是生活的大智慧,如一泓静水,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有着深广天地。
到了这种“无人”境界,世间也就只剩美好,福地洞天,别样宽广。所以,每次和人说起家风,我总会告诉对方,父亲的“目中无人”,便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
这四个字,非但不是贬义,反倒是为父亲点赞。父亲个性温和,颇有点与世无争的样子。这些年来,别说我们,就连和他一起度过近半个世纪的母亲,都不曾见过父亲发脾气的样子。
生活里,别说旁人,就连自个儿家里,摩擦也是难免的。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未红过脸。有时,在外头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回家和父亲说,竹筒倒豆子般就是一顿诉苦。说完了,我总不忘愤愤不平地加一句,看看,这人多没素质!
没素质的是别人,生气的却是自己,多划不来!这是父亲回我的话。
再后来,人越大,接触的人与事越多,不平事自然也就多了。被不懂装懂的上司训了一顿,比窦娥还冤,偏偏没处诉苦,落得一肚子怨气难消;出去买东西,受了营业员的白眼,愤愤不平大半天。诸如此类的事儿,不一而足。
后来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去逛街,碰到了不讲理的人,受了气。我郁郁不平,父亲倒是神色坦然。我问父亲,怎么就那么淡定呢?
父亲反倒笑着说,佛理中,代表怨怒的嗔,被列为三毒之一。人生多怨苦,遇到不平之事,难免心生怨气。这怨气累积得多了,再美满的日子,也都会变了色。要想日子过得好,首先得养心;养心,先得戒嗔。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修到无人处,便见福地洞天。佛理中,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便是“无人”。这“人”,并非指自己,而是“他人”。眼中,心中,都无他人之失;他人之失,便如云烟,转眼即逝。如此一来,眼中“无人”,心中也就无嗔了。
我那时才知道,这就是父亲的“目中无人”。
当然,别看父亲活得洒脱,却是个亲友眼中的“有心人”。不管对家人,或是亲邻,甚至是泛泛之交,父亲都好得没话说。身边的人有难处,不需开口,第一个送来慰问,第一个伸出援手的,永远是他。
这样的“有”与“无”,看似矛盾,却在父亲身上完美结合起来。
处世之灵动,便在于这“有”与“无”。对于那些无理的人,父亲选择的是“无”;而对于有情之人,一举一动,尽在眼中。这一“有”一“无”,是生活的大智慧,如一泓静水,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有着深广天地。
到了这种“无人”境界,世间也就只剩美好,福地洞天,别样宽广。所以,每次和人说起家风,我总会告诉对方,父亲的“目中无人”,便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