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两夹弦:从俗俚小曲到梨园大戏

2021-07-28 09:39 来源:网络整理

菏泽素有“戏曲之乡”的称誉,说的是菏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多、剧目多,观众群体多,群众爱听戏,戏迷遍城乡,这是社会的普遍认可。自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以来,菏泽一直是州府驻地,人烟稠密,商贸繁荣,文化集中,各地民间艺人多云集于此。据老一辈人讲,旧时曹州人就喜爱戏曲艺术,民间曾流传“三天不看戏,心急火燎光生气”“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看戏听小调”,反映了菏泽人对戏曲的喜欢程度。

“两夹弦”,是广大民众颇受欢迎的一种戏曲,又名“大五音”“二夹弦”。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四弦”(又称四胡),因在杆上有四根弦,弓上有两股马尾,即每两根弦夹有一股马尾故而得名。“两夹弦”的艺术风格,是唱功重于作功,以唱取胜,讲究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悲不伤美,怒不伤雅,以情代声,声情并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因而,讨广大群众喜欢。

两夹弦已近2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后波及于豫东、苏北、皖北地区。相传,它是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花鼓丁香”始于清代,最初在菏泽的鄄城、定陶、成武、曹县等地流传,它本是一俗俚小曲,演唱时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挂在腰间的花鼓,没有丝弦乐器。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又经常演出剧目“休丁香”,因而得名。

清道光年间(约1840年),山东濮州引马集(今鄄城引马村),有一个叫白殿玉的秀才,擅诗词,通音律,酷爱花鼓小曲,常编写一些新词,教妻吟唱。其妻又常在纺棉花时,哼唱曲词,每唱一句,接着“嗡嗡嗡”纺抽一次,纺车声自然成了唱腔的伴奏。白殿玉听来,颇受启发,尝试用丝弦为妻伴奏,经过实验,结果大增其色。后又吸取其他剧种的声腔,便从“花鼓丁香”的说词中,逐渐演绎出新曲来。

几经探索,又对乐器再加改造,主弦改用“四弦”,效果十分明显(一直沿用至今)。后来又增加了琵琶、二胡、大锣、手 、堂鼓等。演出形式也由一人增加到多人,体裁也由说唱式的叙事,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形成了简单的表演程式,能演唱出比较完整的戏剧故事。同时,又吸收了其他艺术的优点,使“两夹弦”这一剧种初具雏形,也使演出场所逐渐由地摊搬上舞台。

经过十几年的磨练,两夹弦成为一独具风格的新剧种。清咸丰八年(1858年),两夹弦戏剧组织发起成立。白殿玉带妻,又收了两个徒弟——戚成兴和梅福成。采取“农闲唱、农忙散”的玩友会方式,但没有严格的科班制度,其唱腔也没有“格”和“规”的束缚,四处游唱,逐渐名震曹州。后徙游至曹州东北的大徐庄(今属牡丹区胡集镇),并在此落户,又收徒10余人。

清同治年间,曹州城西南魏堂村的贡生魏金玉,喜欢戏曲,特聘戚成兴、梅福成为师,在村里成立了两夹弦“玩友班”。一次,趁本村有人立牌坊之机,搭台演出了“安安送米”,这是两夹弦由地摊走上舞台的开始。在演出时,戚成兴、梅福成把蒲扇作为道具,自此人们送他们艺号为“大蒲扇”“二蒲扇”。当时,两夹弦的表演形式仍较简单,只是演出一些“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的生活小戏。

光绪初年(约1875年),戚成兴、梅福成在定陶张湾再次收徒传艺,后成名者有旦角王玉华。光绪四年(1878年)春,菏泽东关举行泰山奶奶庙会,“两夹弦”连台演出四天,曹州府台、县令看好,赏银50两。从此,“两夹弦”从乡村又走向了城市。宣统二年(1910年),王玉华在曹县马楼一带,组织了第一个职业社“洪兴班”,开始进行营业性演出。又增加了行当,排练出一批公案戏和武打戏,丰富了剧目。

1911年到1925年,艺人徐广思、徐广远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和动作,丰富了唱腔和板式,乐器上又增加了笙箫、笛子和唢吶,使表演更趋完美,影响波及4省8市40县。同时,又涌现出一批新生力量,例如名角崔兰琴(艺名大金牙)、张秀香(大白鞋)。1928年,徐广远等十多位艺人,在本村贤圣寺成立了“共艺班”,又培养了第五代传人王文德(小印),还有王文胜(二宝)、赵秀真(二金牙)等。

新中国成立后,“共艺班”归菏泽县人民政府领导,两夹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1951年,“共艺班”改为“菏泽县新艺剧社”。1954年,成为国家正式职业剧团,全团发展到50余人。1959年,剧团上调至菏泽专属,改为“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出现了著名演员黄云芝(小白鞋),她唱腔优美,口齿清楚,细腻婉转,台步轻盈,所演人物形象鲜活,朴素大方。剧目大多幽默风趣,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文化特色。

黄云芝(1923年-1966年),佃户屯温塘村人,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是著名琴师,母亲(大白鞋)为旦角主演。黄云芝自幼受父母熏陶,6岁从父母学戏,8岁登台演出,13岁就以花旦、闺门旦著称。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扶待下,又创作改编反应新时代、新生活的剧目。主演有:“站花墙”中的王美荣,“三拉房”中的郭素真,“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1954年任菏泽县新艺剧团团长。

1959年, 黄云芝任“菏泽地区两夹弦剧团”团长。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同年9月,在济南为毛主席主演了“三拉房”。1960年,又参加了山东省赴京汇报演出团,三进国务院,演出了“三拉房”“站花墙”,受到了刘少奇、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还多次出席过全国群英会,被选为“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和“山东省政协委员”。

在“文革”中,剧团遭受冲击和重创,1966年,黄云芝受迫害自缢而死。1968年,两夹弦剧团被迫解散,主要成员去往定陶。1970年,剧团恢复,更名为“定陶县两夹弦剧团”。1979年、1982年,参加山东省戏剧演出,主演李京华获优秀表演奖。2019年,菏泽市定陶区组建了“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单位”名单。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为著名演员李京华、宋瑞桃。

上一篇:牡丹区全力防汛保黄河安澜

下一篇:商汤封地“赞茅”在成武、巨野考辩

无线菏泽

菏泽报业传媒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