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通话
2016-10-17 10:27 来源:牡丹晚报
不知不觉,我已经大三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妈妈,我们每次的通话内容仅限于“吃饭了吗”、“睡觉了吗”、“还好吗”,变成了刻板的寒暄,内容也只剩下机械式的问与答,毫无生气?我知道,你们有很多话想说,却咽回肚子里去了;你们也知道,我有很多话想讲,却也不曾倾心相告。我们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以致每次通话都只是重复着这尴尬的一幕。
好多次,爸妈在电话里说“不要乱花钱”,我就立即滑动结束通话的图标,毫不迟疑;好多次,爸妈向我提及今天买了什么,去了哪个亲戚家,我都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声“哦”;好多次,爸妈很开心地问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出去玩啊,我也只是简单地回上一句 “就在宿舍”;好多次……我不知道心中的不耐烦到底从何而来。
我通常以这么一句结束我们的对话:“没什么事,就这样了啊。”其实,问自己,我忙吗?我的确很忙,有繁重的作业,有琐碎的社团工作,有那么多现实中的忧虑无法排解。那么,我真的忙得不可开交吗?不,不是的。我照样可以花一个小时在微信上跟朋友聊天,可以用两个小时盯着电脑看,非常无聊地刷新闻、刷微博。所以,说拿不出3分钟来跟爸妈好好通一次话,连我自己都不信。
我不禁问自己:面对挚爱的亲人,一厢情愿地要求他们配合自己的每个兴趣点,是不是太过任性了呢?想一想,我又何尝想到过爸妈的情感需求,又满足他们渴望被理解的欲望呢?所以啊,让我先把这句话对爸妈说了吧:“爸妈,对不起,我未免太自私了,不曾有一次,在你们的角度为你们着想……”
很多老师都说,上了大学一定要好好和家里人通电话,放假就回家看看。我从来不把这当一回事。但是,爸妈现在一天天老了,久在农村,又是小学文化水平,吸取新信息的能力远不及我们。但他们一直努力接触微信,也接触各类热点新闻,希望能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话题。
小时候,坐在自行车上,依偎着爸妈的后背,倍感安心,那时我想,爸妈永远是我的依靠。但是,此时此刻我在想,爸爸妈妈,我才是你们永远的依靠。原谅我成长得太慢了,只知享受对你们的依赖,却不曾打开翅膀、打开心房,让你们依靠,让你们安心。
幸好,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