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父 亲
2016-10-18 09:04 来源:菏泽日报
两年前的今天,父亲经过医务人员的竭力抢救,医治无效,静静地安然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尔时正值雷雨倾盆,天地与我们共哀……我爱我的父亲,他的去世我万分悲痛。对父亲的敬仰思念之情也与日俱增,想起那一件件往事,禁不住悲感交集,泪流满面。父亲出生才三个月,他的母亲就病逝了,他的父亲也相继去世。其伯父无儿女,就过继在伯父家里。伯父是一位中学教师,解放前是范县民主政府中有名的开明人士,父亲受其影响,在青少年时期反对封建迷信,曾故意把村头庙里泥胎神像打成粉碎,村里人云亦云,震撼了乡里。乡领导赞誉说,父亲的这一举动对农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父亲身材高大魁梧,从小爱好体育活动,喜欢打篮球、跳高、跳远等。日常的这些身体锻炼,为他后来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基础。那时他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儒将。在他参加的淮海战役中英勇善战,两次荣立二等功。记得2013年,父亲在病床上考查我的诗词,我迎合老人好忆旧的心理赋诗一首:“铭遵家教世人尊,淮海鏖战立功勋。忠肝义胆身报国,父亲英名天下闻。”父亲仔细听后,扳起了大拇指。接着深沉地说,想起牺牲的战友心里就很难过:今天活下来不容易……你们要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
父亲曾从事医务工作。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都知道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星期天本是他休息的日子,可是一回到家来此就医的人都是排成长队,使他忙得不可开交。有送锦旗的,有拿礼物的。拿来的礼物,在父亲的安排下,由母亲分发给生活困难的人。记得父亲在郓城县复员军人疗养院工作时,我曾帮母亲把礼物送给残疾军人。有一次,一个军人非常感动,扑通一声跪倒在我的面前,当时我很不好意思。第二天天一亮,这位军人去推我的宿舍门,我还未曾醒,只见他端起便盆就跑,我在后面紧追……那时我正读初中,深切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品德是那样的高尚,思想是那样的纯洁,心灵是那样的美丽;同时我也看出了父亲认真的工作态度。父母的所做所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父亲影响的结果。
1963年,学校外语教师奇缺,为填充这个空儿,父亲心悦诚服地接受改任英语课教师,他以力承担,直至离休。这期间,他还被菏泽老年大学(现牡丹区老年大学)、菏泽师专(现菏泽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学校领导和同事都很佩服他的品德和学问,称誉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知识渊博,文学素养很高,所写文章、语言旷达,朗朗上口,气吞山河。他的书法特别是钢笔、粉笔书法刚劲有力,风神飘逸。他讲课生动形象,常常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切身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因而学生都喜欢听他讲课。他认认真真批改学生作业,学校办公室里每天晚上亮得最早、灭得最晚的那盏灯,就是他的办公用灯。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他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遍布全国。我在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某些成绩也是与父亲的影响分不开的。
父亲还热衷于气功文化的研究,在菏泽颇有一定影响。他曾在原菏泽地区气功科学研究会担任副秘书长职务。他主张气功和医学相结合,经过多年批复实践,他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用气功治病的方法,无私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我受父亲的影响也对气功进行了探讨,曾和父亲一起向北京气功大师张林生先生等学练气功。在父亲的指导下,使气功和书法相结合。曾陆续在《中国书画报》、《气功与科学》、《气功研究》等多家报刊上发表论文和书法作品。被菏泽气功协会聘为常务理事,被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聘为特邀会员。后来,我被全国书协接纳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都与父亲的指导有着密切联系的。
父亲离休前,曾经在本单位一次基建工作中因公负伤致残,定为二等残废,国家每年发放约20000元扶助金。父亲也受过挫折,在“文革”中被错打入“牛棚”,和原地委老干部一起去梁山小安山搬过石头。记得一次去看望他,我含着眼泪见到他时,他抬着沉重的石头却毫不在乎。这些,他并不放在心上。父亲在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取决于他的勤奋好学。他的同学常说,他在大学里是有名的高才生,全校毕业考试时考了第一名。父亲在90岁时还戴着老花镜看书学习,有时还抑扬顿挫地背颂古诗词。
身教胜于言教。可以说父亲的这种榜样力量也一直鼓舞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走下去。受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我求学,从小学一直如愿到研究生毕业;国家分配工作后,从高中到师范至菏泽学院,获教授职称。退休后仍坚持学习,并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屡屡获奖。弟弟大学毕业,为中学高级教师。女儿研究生毕业,为菏泽学院讲师。儿子美术专业学校毕业,为菏泽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内孙、外孙女学习都下功夫,成绩优良。外孙女在初中全校书法比赛中还荣获第三名。
多少年来,往往于不知不觉间对父亲就心生敬重与爱戴并为之自豪。父亲如山,给我们立起一座庄严的丰碑;父亲像一盏明灯,给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旧事如天元,相思似海深。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并以实际行动作为对您深思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