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最是书香能致远
2017-04-14 11:00 来源:牡丹晚报
最近,央视《朗读者》走红大江南北,开展得如火如荼。
主持兼制片人董卿据说在美国进修了两年,她的表现堪称可圈可点。在《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后,再次踏入 《朗读者》,话语权在手,可谓水到渠成,“主而优则仕”。董卿的主持风格干净利落、以心换心、推心置腹,在《朗读者》中与嘉宾互动环节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是朗读的开门见山;而朗读,仿佛是狗尾续貂。
朗读者有演员、企业家、作家……都是重量级的人物,堪称蔚为大观。董卿说“朗读是每个人的事”,这就使得那些成功人士和大腕们朗读时的光环在一刹那消失和溶解了。但并不是说朗读就是下里巴人,劳苦大众的专利。在这档节目里,“人”虽有名人和非名人、专业和非专业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却一样地受到尊重。“素人”是个外来词,指平民、朴素的人和未经修饰的人。你看,以前没有《朗读者》这个节目,我心中的朗读大概就停留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狭窄世界里。或者脑海中像放电影一般闪过我站在学校的舞台,与那位刘海女孩同台竞技,眉飞色舞演讲的情形。是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朗读的事情。莘莘学子的朗读,老师因材施教的领读,呵呵,学生时代的我们都俨然一个个最原始也最原生态的朗读者了。
但《朗读者》究竟是阳春白雪,那些搁置于图书馆的大部头,那些中外文豪的代表作品,在一刹那发酵或生根、发芽;中外几千年的文明,从不同的地点时间中回溯、徜徉,然后正大光明、振聋发聩地走进央视的舞台,确实不是我们少儿时期的普通的朗诵抑或激情似火的演讲所能比拟。朗读者要告诉我们的,是朗读者的生活与朗读合二为一时碰撞出的火花。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朗读者为什么朗读的只是片段?抑或说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短小精悍而引发共鸣?是朗读者的一段人生经历,也是一碗心灵鸡汤,抑或坎坷中的顿悟和美好时的正能量。形式主义是我最深恶痛绝的综艺节目诟病。也许朗读者正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浓缩的精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道家老庄讲究的禅意。“冰川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浮在海面上”,意思是: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不妨说:朗读及其朗读者只是“八分之一”,而朗读的诗篇文句蕴含的哲理和睿智才是“八分之七”——朗读者遵循的也许就是此中道理,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成就了朗读者的辉煌和高大上。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也许嘉宾的阅读量太少而精,所以有远水难解近渴和不过瘾的感受。不过,仔细一想却也正常。大量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正在将这个世界的阅读一分为二、各自为政、半壁江山。但是,朗读者就像一场及时雨,在纷繁的社会环境里,给阅读,不,应该是能够“听”的阅读带来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和创新。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使一些从业人员千方百计自以为是地迎合(实质是在误导)观众,并从娱乐至上走向娱乐至死。《朗读者》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改变电视文化萎缩的尝试性努力,用朗读的方式来重新唤起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直击人心引人思考的审美力量。
《朗读者》,让听者如沐春风;《朗读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张张羽毛书签,见证了一段朗读的情趣和滋味。诗和远方不在天涯海角,它就在你身边。借用卞之琳的 《断章》:“你在书中读风景,读风景的人在电视上看你,书籍装饰了你的人生,你装饰了听者的梦。”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朗读吧!